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2017年城市规划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下面是由期刊58网小编整理的2017年城市规划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2017年城市规划论文范文篇一

  城市防灾规划

  摘要:汶川地震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令人痛心,灾后反思很有必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多的是考虑发展问题,而对城市的防灾安全问题相对来说不够重视,防灾规划势在必行。防患于未然,除了提高城市的监测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加强我国居民的防灾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震反思防灾规划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理氏震级8.0级,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许多城市的电力、通讯、交通系统全部中断,一夜之间,往日热闹的城市成了“死城”。面对此景,有人惊呼:为何我们的城市在灾难面前如此“弱不禁灾”?这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反思的契机。灾后重生的我们显然需要思考――如何让城市在灾难面前不再脆弱不堪。

  一、地震灾害及其对城市系统的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减轻地震灾害的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抑震。就是从研究发生地震的根源着手,使地震尽量不发生或使它逐步地释放出能量。目前,在这方面还没能有突破性的进展。长远来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地震预报。这个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整体而言仍然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如震源的位置,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等级都很难预报准确,最终还是造成巨大损失。即使预报准确,建筑物也难免不倒塌。三是抗震防灾。通过工程和技术措施,保证地震时建筑和工程设施不遭受破坏或破坏较轻,以达到从根本上减轻和避免地震灾害的目的。

  当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已是地震工程研究和实践中的热点之一,很多专家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的依靠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延性来抵抗地震作用,转向设置隔震、减震机构来消耗地震能量。

  除地震灾害外,我国由天灾造成城市功能瘫痪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口、产业、财富高度集中。近年来,我国城市灾害频繁发生,洪水、传染病、雪灾、地震、火灾等灾害隐患时刻存在。从1998年的长江洪水,到2003年的“非典”,从2008年二月份的南方雪灾,到2008年的5.12地震,再到2010年11.15的上海高层住宅火灾,都对城市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巨大,特别是重大或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可以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城市最怕两个危机,即天灾和人祸。对城市影响最大的是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来势愈猛,灾情发展愈迅速,城市损失则愈严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是地震、洪水、风暴潮等。另外像龙卷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冰雪等对城市也构成严重的威胁。种种天灾和人祸对城市的软、硬件设施提出了挑战。由于其中又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洪、下水管道等都是按照城市正常运转或是可预计的一个底数而设计的。这个底数不能做得太大,当然也绝不允许太小,到底应达到多少?因此就涉及到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性、维持性以及临场应变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临场应变性,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变所有未来会发生的问题。这种理念在发达城市应用得比较好,我们在国内也可以感受到,城市越发达,其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就越好。例如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上海世博会的井然有序,都依赖于城市强大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

  灾难对城市的考验暴露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防灾方面的薄弱。在灾害事件之前,城市的监测能力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物资、医疗设备和能源储备不足,综合抗灾能力差。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即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其表现很多,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反思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现状

  总的来说,现在的城市规划在规划层面已经基本都考虑到了防灾,比如抗震、防震、消防、人防、洪涝以及水的应急利用等方面。但问题出现在规划中规定的安全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比如,目前城市里城市交通的拥堵,以及场站数量少,消防接警后很难在规定的5~7分钟内赶到火灾现场。但事实上,这些标准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消防专项规划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确保落实,也是防灾减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也不禁让人担心,城市建设速度快,开发强度高,质量却不能保证。比如城市的地下工程,由于不容易看到,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偷工减料,导致城市的防灾能力不堪一击。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承担提高个人的防灾意识的义务。冷静、有序、善于协作是居民自身安全的心理基础。在灾难面前,人们的表现往往是不知所措,更多的是经验不足或者没有经验,有时甚至采取了极端的错误行为。所以,提高防灾意识、了解安全常识是居民应对灾难的必要行为。从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居民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自我安全保护、家庭安全、财产保护的价值观,更不用说保护城市、防灾、减灾了。

  纵观我国,现行城市防灾规划中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1.目前绝大部分规划设计单位没有专业的防灾规划人员,没有引起重视,只是从各专项防灾规划中整合而成。

  2.目前所做的主要是防灾工程规划,而不是防灾体系规划,其结果只是专项职能部门负责,而不是全市联动(应包括地方行政长官、各相关职能部门、市民)。

  3.目前所做的只是防洪、消防、防震、人防四个部分(部分地区根据情况可能增加地质灾害、台风等),而对于其他自然、人为灾害及影响社会安定的非灾害因素还没有涉及。

  综上所述,城市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保障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须在规划中从长远出发,综合考虑各种不安全事件,保障城市安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慎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259-284

  [2].高军,王天青.关于城市防灾规划的反思[J].城市问题,2005(5):70-72,81

  [3].罗来平.大灾之年的教训与启示[J].城市规划,1992(1)

2017年城市规划论文范文篇二

  评价生态城市规划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代城市应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态城市越来越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态观,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本文对当前城市规划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使城市规划管理能够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1)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人类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数量与结构应符合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严格控制大型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减轻“城市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达到天人合一、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2)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有足够的自我调节余地,在可接受范围内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城市生态系统。(3)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将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2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

  (1)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原则。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是指在编制城市规划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人均用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建设指标和定额指标,都应与国家和地方的财力、物力。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科学预测城市的远景发展,是指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进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时,充分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需要。

  (2)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则。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城市是政治、文化的枢纽,更应当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中国的很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应当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城市规划不仅仅包含着硬件方面的规划,比如,建筑物的统筹,它也包括着软件方面的规划,比如城市文化、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若足够到位,对于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从该意义上来说,城市规划应从生产、生活、交通等方方面面进行人性化设计。

  (4)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我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人均用地资源仍然有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应当珍惜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作用。特别是要保护耕地。

  3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企业布局在城市或城市周边,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有待控制,生态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物种灭绝、湖泊缩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废渣堆放、城市内涝、噪音污染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显性与隐性损失,影响了预期经济指标的实现。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工业化因素、经济因素。在人口因素上,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造成人口控制难度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围湖造田、毁坏森林、过度开采等行为,超出了自然支付系统的支付能力与承载力;在工业化因素上,我国长期成为世界工厂,但工业化发展的层次较低,多以加工业为主,资本投入高,但产生污染严重。在经济因素上,各种短期经济行为仍然屡见不鲜,由于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有许多自发性和盲目性,部分企业忽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带来了众多生态问题,加剧了“城市病”。

  4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城市生态系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城市系统,其中物质、能量流动量大、流动速度快,是高度开放的城市系统。要提高生态城市的规划水平,必然要加强对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

  4.1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4.2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4.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4.4加强城市生态评价

  城市发展是人与自然作用的结果,任何城市发展都与周围环境有密切联系。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应包括城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指标,通过专家和人民的评价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5结束语

  人口、工业化和经济因素带来的生态问题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取决于城市的规划管理,要求规划管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预测出城市经济的未来发展动向,这样才能使得城市规划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得到及时的调节整,从而实现改善投资环境的目的。因此,通过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生态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措施,注重实际的使用效果和城市特色的体现,这种健康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城市规划起到了积极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斌,等.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2006(4):15-19.

  [2]傅 博.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范围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2,(1):49~53.

  [3]沈清基,吴斐琼.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4~25.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