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持续深化基层单位反邪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持续深化基层单位反邪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今年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5·22”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早市爆炸事件、“5·28”山东招远血案等一系列针对平民、让人发指的暴力恐怖事件。血的教训再次告诫我们,邪教势力依然猖獗,深化基层反邪教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一、基层反邪教工作现状分析
1.思想认识有偏差。反邪教斗争态势的常态化使一些基层单位党政正职产生了片面消极的稳定观和麻痹思想,对反邪教工作的重视和工作力度有所下降。一些基层单位认为,反邪教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保密要求高,宣传教育尺度难把握,怕造成负面影响;认为本单位邪教问题不突出,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担心宣传多了,会给职工群众造成错觉;认为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软”任务,只要不出事就行。
2.宣教形式较单一。习惯于上级怎么布置就怎么做,怎么安排就怎么抓,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习惯于在敏感时段、特定场所开展宣教活动,宣教面比较窄,工作手段比较单,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传统的宣教方法,发掘利用现代传媒载体、管理创新平台作用不多,宣传教育缺乏新鲜活力;即使结合其他工作、抓住某些契机,组织开展了一些活动,也往往偏重形式,忽视宣教内容和实际效果。
3.工作缺乏系统性。基层对反邪教工作的开展,大多有部署少计划,有要求少指导,有群众性少常态化,有针对性少系统化,缺乏统筹安排。特别是在组织“无邪教地区”创建、“家庭拒绝邪教”活动、“一墙一窗”工程和警示教育站(室)阵地建设等专项工作方面,存在被动抓落实现象。
二、深化基层反邪教工作的主要对策
1.健全工作机制,在夯实基础工作上出实招。一是健全环环相扣的责任机制。各基层单位应成立无邪教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实行班子成员定点包干、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二是健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实行党委(党支部)牵头,工团组织配合,明确创建标准,建立包保责任、定期排查、检查督导、转化帮教、警示教育等各项制度,保证反邪教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三是健全考核奖惩的激励机制。坚持把无邪教创建工作与单位生产经营、党建、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每年初逐级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班子成员业绩考核、绩效工资挂钩。每年底,集中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调动各单位无邪教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防范处理,在落实防控重点上用硬功。一是坚持不懈地开展警示教育。通过橱窗宣传、开办讲座、观看反邪教影片、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宣传邪教组织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本质和危害,切实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对邪教的辨别力和免疫力。二是深入持久地实施预警防范。按照“无邪教创建”活动要求,明确创建标准、拓宽创建载体、深化创建效果,建立健全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快速应急处置等机制,做到“不留空挡、不留死角”。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转化。加大重点人员的帮教力度,发挥法轮功练习者家庭成员和亲属的帮教作用,互通信息,制定防范和转化措施。特别是对已经转化的人员,要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心理上疏导,引导其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切身感受到组织可信、领导可敬、同事可亲,从而与法轮功等组织彻底决裂。
3.做好结合文章,在延伸创建触角上求突破。一是与平安文明创建相结合。把反邪教宣传纳入“五五”普法教育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促进职工群众知法守法、以法反邪。通过开展“文明单位”、“五好家庭”、“十佳党员”、“职业道德标兵”等创建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形成知荣辱、树正气、崇文尚德、仁爱爱人的新风尚。二是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阵地和载体,加强各类文体协会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员工群众的思想阵地,将文化力转化为战斗力。三要与改善民生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狠抓职工代表巡视检查、职代会提案工作、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制度的落实,提高职代会质量。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厂务公开、业务公开,按要求公开经营决策、队伍管理、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绩效分配等焦点问题,做到程序合理透明、结果公开,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加强“两堂一舍一室”建设,积极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使大家从中得到个人实惠、享受到发展成果、体会到组织温暖,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结束语
基层单位是反邪教斗争的第一线。邪教组织的危害性、渗透性、反动性,决定了与其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我们只有持续深化基层反邪教工作,做到思想上不麻痹,工作上不松劲,力度上不减弱,才能形成强大的防范和处理邪教网络,为企业的生产建设、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