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创新

【高中政治优秀论文】【摘 要】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这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完善知识结构、改革评价机制来创新教学体制。新课标,这是一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此次高中政治课改的幅度较大,因而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广大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转变观念;创新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在中学的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这一优势呢?实践证明,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认为作为教师,必须从高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出发,是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热情地去探索。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性欲望呢?
1.要热爱所教的学科
教师必须首先热爱所教的学科,并在教学方法上勤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我经常采用辅导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专题讲座法等指导学生。例如在哲学“矛盾分析方法”理论的教学中,通过“认识国情和当前形势”的讨论以及“学习和升学问题”的师生座谈会,引导学生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再引导学生把辩证思维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样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身边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比比皆是,它们生动具体,非常直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课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空洞的理论具体化、死板的教材生动化、艰涩的原理生活化。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论的解释,并通过对学生自我感知现象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讨论、发现、辩论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并使他们做到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更好的具体的理解运用。
二、注重知识的积累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以一颗平等尊重之心对待学生,由于《思想政治》这门功课的特殊性。因此当我有一次在课堂上讲话的语气重过头了、或者说威胁学生说罚抄书本了,我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讲,还是思政老师呢,居然也要让我们罚抄书本。我马上联系到我在教学过程中所讲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条款,所谓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我岂能知错而犯猎呢,因此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严格按照《思想政治》这一课所讲过的法律和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时时刻刻做到依然书本规定要求自己。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不忘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如今七年级的课程使用新的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准备充分,上不无准备之课。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质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去学习。我常常遇到学生的提问,而且常是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在上课前没有进行很好的准备,有时会很难应对。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用老教材新思路的方式进行年级教材的特点以法律知识为主,我特意认真学习了《法学基础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的法律书籍,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案例来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相关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大量安全的涉入,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时,学生在课堂上还会主动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一一解答。
最后,平时注意点滴知识的积累。为了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我虚心向前辈们请教,平时大量阅读与法律有关的报纸和新闻消息,常常看电视中与法律案件有关的节目。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和讨教。例如有一次书本上和作业本上的两个几乎相同的案例,却在裁决时一个用民法一个用行政法进行不同的裁决。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贾洪永老师,和他讨论了很久,最后也没有什么满意的结果,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一直到他把这个问题解答得我完全明白了为至。我认为只有在学术在严谨,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使学生满意,使学生爱学。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只有合理的想象和探究,人类才能有所创造,社会才能有所发展。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也有人把想象力看成是最重要的智力因素。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人有如下体会。
1.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
2.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3.学会在头脑中做理想实验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让学生写政治小论文的创作,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一条理想途径。政治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很抽象,并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对于社会阅历少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如果要求他们用政治小论文加以阐述分析,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反复实践,大胆质疑和解疑,发挥想象和创新的思维潜能。同时,要鼓励他们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向生活学习新方法、新经验、新知识、新观念把课本中的概念原理由抽象化为具体,不断地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发散能力。 四、鼓励学生敢于求异
过去的政治教学的模式一般是统一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求异的创造性。今天新课程理念下,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绝不能压抑学生而应引导鼓励,要学会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从多角度看问题,“答案不止一个”,不唯师,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已有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标新立异,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这一目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作为政治教师应联系社会热点,思想上的疑点,以及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高质量的问题。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 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新见解,教师不要在课堂上一棍子打死,而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1.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 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 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促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相信,通过后续研究,政治课的创新教育必将迎来一场教育的革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亚琦.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新模式[J].山西师大学报,2008(2).
[2] 涂艳.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施研究型学习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8(3).
[3] 刘燕平,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