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面对应试教育中德育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儒家文化优势入手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必要性,试图在运用中探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培育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和谐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说乎?”培育英才,师之天职,教书育人,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更应该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的境界。其中苦辣酸甜,师者自知。 

  当今之世,提倡创新与超越,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惜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状仍未改变,素质教育实难落到实处,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手段。于是高考成了“指挥棒”,在教育教学中一切围着高考转,造成了应试教育中的德育缺失。首先,应试为目的,育人为手段,本末倒置。“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学生变成了“书呆子”或“学习的机器”,做人、品德、实践等方面被忽略。其次,为应试,重名利,轻修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唯分是图,是为“唯分数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扬”,成功者,声名远扬;失败者,默默无闻。名利之心油然而生,修养退居其次,成陪衬。再次,为高考,重个人发展,轻团队协作。高考将近,人人孤军奋战,似一盘散沙,生怕被别人打扰,酿成自私自利的品格,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面对如此现状,把清脉搏,方可诊治。中国儒家文化,历经沧桑,大浪淘沙,聚集精华,不失为治疗德育缺失的一剂良药。“唯其传统的,才是现代的;唯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几经“扬弃”,儒释道合一,成为我国文化精髓,浸透国人血脉,可惜面对现代文明,现代教育,几乎被遗弃,岂不痛哉! 

  因为儒家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育人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儒家重“仁”,“仁者爱人,泛爱众”,“克己复礼为仁”;“其孝悌也者,为仁之本与!”“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是博爱之心,君子品格,圣人的理想人格。儒家重人、家、国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尚空谈,重实践,重操守。儒家道“性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求知上,严谨治学,审慎从事,“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待物上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平和恬静的心态,而非急功近利,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切对学生的做人、求知无不有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其优势,运用到实际育人中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思作合,教学相长。那么,如何探究儒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呢?本人一边向同仁们请教,一边学习思考,一边对所带班级试验。长期探索,颇有收益,故撰此文,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第一,诵读,读经明理。引导督促学生早读、课外读、班会读。“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先养成学生喜好读书的习惯。然后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读,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初探学生读书的层次计划是:高一以蒙学为主,如《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高二以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主,尤以《论语》为重,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道理的;高三以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主,尤以《诗经》为重,同时辅之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文观止》提高学生的品格和综合素养。 

  第二,讲解,领悟真谛。“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不够的。教师要博学、深思,倾其所学,结合实际,深入浅出,融知识与趣味性一炉,讲授儒家文化,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具体而言,从文字、断句、翻译、记忆入手,到文化内涵,哲学道理的参悟,都要一一攻破,逐步提高,不可流于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面对贫困,孔子称赞颜回“贤”。“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再如,问人生的理想,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风中自由歌舞,不为名利所累,多美的境界! 

  第三,交流,择善而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生间的交流非常必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应引以为戒。如何交流呢?如班级举行诵读大赛,作文比赛,演讲赛,表演这些典籍里的一些故事和片段,寓学于乐,何乐而不为呢?平时师生间闲谈又何尝不可呢?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第四,践行,修身养德。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实践,学以致用,不能当“书呆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志存高远,从细出入手,修身养德。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吾身”,自我提高。同时还要学会“慎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见世面,历风雨,长才干,方可成才。 

  第五,渗透,润物无声。在平时教学中政治、历史、语文等科目教师,应有意、无意地渗透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弘扬儒家文化,教知识,强能力,育人才。习惯成自然,受益无穷。 

  儒家文化枝叶繁茂,源远流长,初探其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只能在不断尝试中摸索。我们学校通过尝试,正在落实和进一步推广,还需以人为本,多管齐下,和谐发展。 

  首先,学校重视,支持和引导。“崇尚人文,追求卓越”是本校理念,这与提倡儒家文化,实施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制定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同时提供学习场所、资料和资金上的支持。由德育校长主抓,各处室分工负责,互相协作,共谋发展。 

  其次,各处室制定细则,履行其职责。如德育处要进一步完善细则,由德育处主任领导,各年级组长负责,班主任执行,由读书到实践,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开展各类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并作为班级考核、班主任考评的一个依据。教研室应注重理论研究,多方搜集信息和材料,推出名师,开展校园网名师儒学讲堂,每周至少每班开两节儒学课,从高一开始,循序渐进。政治、语文、历史教研组应制定相应的儒学教研计划,结合学科特色,进行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如:政治侧重哲学,语文侧重文学,历史侧重人物。然后融合为一。还可以由年级组负责,每级开设一个探究儒学兴趣班,由学有专长的老师任教,讲授儒学。 

  再次,以社会为背景,班级为舞台,师生携手铸辉煌。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弘扬文化,构建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是为良好的社会环境。班级是师生的舞台,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身。”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心动到行动,由兴趣到自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思结合,言行一致,由个人而家国,砺志成才,不断超越和完善,才能铸就辉煌,才能赢得完美人生,由人到“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