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点思考

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点思考

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因受苏联日丹诺夫《在西方哲学史讨论会的讲话》的影响,哲学史研究都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七十年代之初更强调两军对战。从历史事实来看,无论中外,哲学中确实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学派及其斗争。但是,哲学史的全部内容是否可以完备无遗地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呢?从现象来看,哲学史确实有人自称既非唯心主义又非唯物主义的思想家,现代更多这样的人,过去我们一概将其划归唯心主义,或称之为变相的唯心主义,是否完全恰当呢?这个问题是个当下值得讨论的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和划分标准。
  将哲学家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来的观点。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比较集中地有两处。一处是在谈到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决裂时,恩格斯指出,这种决裂的必然性在于费尔巴哈“不可遏止地意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于世界存在,在世界之前就有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不外是对超世界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对此,恩格斯指出,“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这里恩格斯表述的唯物主义的本来含义是什么呢?与从幻想联系来把握事实的唯心主义怪想相反,唯物主义在于按照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来理解现实世界,在于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这里讲的,显然是人类认识的客观性,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的、正确的反映、体现。可见,承认思维的内容是存在的体现,是唯物主义的本来含义。
  由此可见,恩格斯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
  其次,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非此即彼的思考。
  从西方十六世纪到恩格斯的时代,哲学领域内确实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激烈斗争。霍布斯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是一方面,巴克莱、费希特、黑格尔是另一方面,确实是壁垒显明。但是,如果加以过细的考察,情况也还比较复杂。例如,笛卡尔是一元论,将他划人唯心或唯物那边呢?恩格斯认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者,但不少哲学史家将斯宾诺莎归入唯心论。休模是怀疑主义,对于唯心与唯物都不同意。康德宣扬人心为自然界立法,但又肯定有自己存在的物自体,因而列宁把康德哲学称为二元论。赫胥黎提出不可知论的名称,恩格斯曾称之为含羞的唯物论。不可知论的首倡者当推休漠,也有人将休模划归唯心主义。究竟不可知论的本质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呢?西方从十九世纪后期以来,实证主义勃兴,实证主义可谓经验一元论,类似不可知论。叔本华讲唯意志论,确是唯心论的一种,而柏格森讲生命哲学,生命不等于意志,将生命哲学作为唯心论的一种,究竟不甚切当、实用主义宣扬多元论。实用主义有否认客观实在的一面,也有否认超越的本体的一面。这些都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情况。至少从现象来看,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外,存在着二元论、不可知论、多元论。应该承认,哲学园地中,确实存在着二元论、多元论、不可知论等等。可以这样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最重要的派别,是两个极端。在唯心与唯物的两端之间还存在着二元论、不可知论、多元论、生命哲学等流派。
  其次,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的思考。
  恩格斯在著名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凡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引用这段名言的同时,却对紧接着的另一句话一直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恩格斯接着指出“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同样,“唯心主义”这个哲学名词经过“哲学大普及”后,几乎挂在所有人的口头上,谁都可以口诛笔伐,它成为一切错误的根源,人们所有的错误,包括教条主义、不顾客观事实的瞎碰乱干、颠倒黑白,随心所欲等,都记在唯心主义的帐上甚至这个世界存不存在,能不能认识都是问题,总之唯心主义就是一派胡言,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是一群头脑发昏的家伙。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难道那些写下了厚厚专著的、大名鼎鼎的被冠之以唯心主义哲学家连一般性的常识都不懂吗?还是我们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过于简单粗暴?
  如果我们仔细加以思考,就会发现唯物主义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谈本原问题,而唯心主义则是从逻辑的角度谈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唯物与唯心更多的是基于认知判断的结果,而西方在马克思之前对唯物和唯心的判断更多是基于价值判断的结果。唯心主义接触具体事物时,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古希腊的第一个唯心主义集大成者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存在,一个是“感觉世界”,另一个是“观念世界”,尽管他认为后者是本原,但他从未否认“感觉世界”的存在。就连“唯物主义最凶恶的敌人”贝克莱主教也说,虽然他认为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和经验的“复合”,但对这个由感官和经验“复合”而成的客观世界的存在,他是不否认的。他说,假如有人以为他的主张“会损毁事物存在或真实性”,那是不了解他的理论,“我们并未剥夺自然中任何一件事物,不论我们所看到的,触到的,听到的,或不论怎样设想到或了解到的,都仍和先前一样安全和真实,自然是有法则的,并且真实和虚幻之间的区别仍然是完全有效的。”“我并不否认我们借感官或反省所能理解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用手摸到的事物,都是存在的,真实地存在的,对于这一点,我丝毫也不怀疑。”唯一我们所否认存在的,是哲学家所谓“物质或有形实体的东西”。他还认为不能违背自然法则,他在他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范围内承认全部自然科学,承认它的结论的全部意义和可靠性。列宁也说过,贝克莱承认全部自然科学。
  最后,我们评价一个哲学家、一种哲学思想,不能简单地用唯物、唯心来划线。一说是唯心主义的,就恨不得贬低再贬低,丝毫不顾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而一说是唯物主义的,就尽可能地拔高再拔高,否则就要涉及立场问题。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早就说过“我们必须讲明白哲学系统的分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声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这种哲学系统的分歧,决不意味着真理与错误是抽象地对立着的。”他还提出了非常深刻的“发展是一连串圆圈”的思想。哲学在不断的否定中前进,但否定从来都是“扬弃”。因此,对于真诚严肃地进行探索与思考的哲学家,人们都应表示理解与尊重。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