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网络时代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履行公共责任的一个标准,是政府部门的无形资产,而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网络时代,尽管政府公信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也得到了一个改变的契机。所以,政府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重视民众情绪、态度与意愿的原则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以网络为平台吸取民意、发现不足、切实改变观念,并以开放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来重新把握和认识网络政治参与,抓住机遇提高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政府公信力,网络民意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执政者所关注的。因此,深刻理解政府公信力的一般概念和特点,对于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情况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政府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面对社会差异和利益分配,通过公正、高效、廉洁、民主、负责等途径获得公众普遍性信任的能力”。可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与生俱来的,它既是政府的一种能力,被公众所认可的能力;也是政府的资源,在执政过程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政府的初始公信力来源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契约关系,如果政府没有履行契约责任就必然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导致公信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的公共行政危机。因此,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决策来获取公众的信任;公众则是通过自身的判断对政府行为进行评价,从而给政府的公信力水平以定位。然而,这种关系却是极其微妙的,因为只有政府在公众心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其行政决策才会得到支持并取得成效,以此更有效的促进了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反之,缺乏公信力的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必定缺乏群众基础,其成效的不佳则降低了本就不高的政府公信力。

(二)政府公信力的特点

政府公信力区别于其他公信力,并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政府公信力的主客体具有不对等性。“政府的公共权力属性使其在和公众建立的信任关系中具有绝对的强势”,所以对于公众这一客体而言,作为公信力主体的政府,无论在信息的获取,还是在信息的控制上都处于强势地位;第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政府公信力一旦弱化,其必然会影响公众、企业以及各社会团体的行为及心理。与此同时,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弥补,甚至是被推翻重组。但是,之前的影响却不会消失,并需要政府采取实际行动来循序渐进的改善,才有可能走出此前的阴霾。

(三)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从美国1964年的一次民意调查开始,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逐渐被各国政府和学者重视。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民众意见表达的一个重要平台。任何社会现象或政府行为,只要一经网络曝光便立即成为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干预的公共事件。在此情况下,政府公信力便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我国政府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并且意义重大。

首先,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加强政府行政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政府的行政合法性来源于政府与公民的行政契约,如果政府行为违背契约,其行为便不具有合法性。“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增强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是加强政府行政合法性的主要路径之一。

其次,提升政府公信力是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我国,诚实守信是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之一,是政府公信力的脊梁。如果政府不能守信,便失去了其在社会中的表率作用,并将反向引导社会诚信建设,对全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诚信体系发展的基础,政府诚信是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最后,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然要求。如前所述,政府诚信缺失会导致社会诚信下降,由此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当政府公信力下降,而公众的权利又得不到维护,正义也得不到伸张时,公众便不会通过政府合法解决问题,其结果便是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政府公信力弱化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政府公信力正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趋势严峻。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有两方面因素,首先,是政府内部因素,即体制不健全、行政行为的缺失与不当等情况;其次,就是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利益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直接导致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化。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利益调整失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与日俱增,社会矛盾日益加深。面对如此复杂而又多元的社会问题,在对各种利益群体进行整合和引导的过程中,政府相对滞后的管理方式与行政体制便无法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出现了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得当、结果不公正等现象,从而,政府的决策效果和管理效能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引发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随之下降。

(2)社会信任的缺失

近年来,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反映了我国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只是众多社会诚信问题的冰山一角。“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必然使得政府与民众之间产生不信任。在此情况下,如果政府的行政过程稍有疏忽,便会受到群众的质疑。长此以往,民众便会形成习惯性怀疑的心态,造成恶性循环,政府公信力就在此过程中不断下降。

(3)信息传播技术发达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加快,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效率提高,政府的各种行政行为不得不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民众开始了解政府的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成效。同时,民众也不再崇尚权威,而是事实真相。事实的可信度也不再来源于政府和某些机构,而是来自于民众间的信息交流。由此,政府对社会的舆论控制力减弱,社会精英失去了对信息的垄断地位,社会底层的声音也具有了影响力。此外,民众对公共事务信息的较充分掌握使他们对政府的要求变得苛刻,一旦出现不作为现象就将遭致大众的质疑,政府的公信力也将受到严重打击。

三、网络时代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网络平台对于政府公信力来说具有两面性,即如不正确把握和引导舆论就会破坏政府公信力,若能正确和有效利用则可提高政府公信力。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正确认识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网络来促进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其主要的措施如下:

(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检机制,积极回应网络民意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是将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与渠道扩大到互联网上,由互联网的自由性、交互性、匿名性等传播特性,为人们真实地表达情绪和意见提供了最佳条件”。它反映的是群众的意愿与诉求,但是由于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使其不受道德与法律约束,必然会产生偏激和虚假的网络舆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