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
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
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
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
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
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2. 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绘画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贵泼墨写意,重在“写”,强调“以形写神”,善于表现精神,讲究意境、神韵,偏抽象;而西方传统油画则多注重形式上完整,重在“仿”,善于描摹、仿造事物,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偏具象。例如中国画家齐白石的写意画《墨虾》和西方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幅作品大家都很熟悉,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二者这方面的风格差异。
3.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戏剧上的体现
中国在传统戏曲上提炼出了许多艺术化的“程式”,忌生活化的写实,例如我国国粹京剧的四项基本功“唱、念、坐、打”中就有很多虚拟化无实物的表演,具有很强的形象概括性。相对来说,西方戏剧表演多以主客体的对立为出发点,情节跌宕起伏,比如经典剧目《哈姆雷特》中就有多方面的矛盾冲突,分析性的逻辑结构很强,引人入胜,有着其理性严谨性的独特魅力。
三. 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
1.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谦虚的美好品质,做人做事都比较低调,凡事多以集体利益为重,“孔融让梨”这个家喻户晓的道德故事就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另外,中国古人为了表示自谦,经常会用“在下”“草民”“敝人”等表示尊重对方的词语自称,中国的姓氏排列一般也都是家族整体姓在前,个人的名在后。还有我们在汉语中提到地方时也总是先大后小,例如我在介绍自己时往往就会说“我是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镇人”。
相比较而言,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突显出来,例如西方人在书面语中自我称呼时都习惯用一个大写的“I”,似乎显得有些张扬。而且西方其他方面的价值观念也几乎与我们相反,比如他们的姓氏总是个人名在前,家族整体姓在后。不仅如此,提到地方时也总是先小后大。西方这种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是西方人自信与个性的表现,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比西方更团结,集体观念更强,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但我们也应看到西方人更注重表现自我这一特点所突显的优势,他们注重个人的力量和价值,极富钻研和探索精神。很多科学领域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伟人,如爱因斯坦、牛顿、霍金等伟大的科学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医学上的体现
中国人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规律和实质,往往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的作用。古代我们先人发明的中医就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当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不适时一般都是通过把脉、看气息、喝中药、针灸等方法观察病因并内调外理,通过人体各个机制的协调运作改善患病部位的症状,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中医比较注重修养调节,自然恢复,治疗方法比较温和。
西方医学上则习惯把人身体的各个部位看作不同的个体,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个部位患病了就重点针对这一部位进行诊治,而且动不动就喜欢动刀子做手术。虽然最终一般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但总会让人感觉有些惧怕和不适,治疗方法比较极端。不过现在都讲究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中西方不断相互借鉴对方医学上的优势技术,融合趋势不断加深,如今的治疗方法也不像以前区别那么大了。
3.中西方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文化差异在宇宙观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人们的宇宙观往往体现在较大的方面。比如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的《易经》认为凡物皆有相反相成的阴阳两种属性,中心思想就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描述事间万物的变化。这就比较笼统了,用阴阳两方面就可以概括万物,如“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等等。万物运转都靠阴阳相互转化,生生不息,表现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就是太极八卦图,这个规律的总结和图形的描绘就与中国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休戚相关。
西方人则把宇宙看作是由一个个微小物质组成的,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因此原子、分子这种描述物质内部结构的理想模型和科学理论就被提出,进而有了道尔顿提出并确定了的原子论以及阿伏伽德罗的分子理论,对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内部构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有西方在数学领域的微分几何、解析几何等的创设和研究也极大地推动了数学史的发展,这与西方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通过方方面面的举例论证较深层次地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内敛性与开放性、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以及崇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三大方面的差异。总的来说,中方强调内向、悟性和整体,而西方强调开放、理性和部分。我们可以形象地概括“中方是学文科的,西方是学理科的”。当然这些都还是比较片面的,要想更为全面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需我们注意不断发现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