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制教具模型 [自制学具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教学也在进步。如今的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自制学具似乎成了被遗忘的对象。虽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能够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具有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但是自制学具取材方便,构造简单,容易制作,方便教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具有不容忽视的独有优势。
一、自制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偏重于“动脑”,创造性地动手很少,因此,主管创造性思维的右脑一般处于“休眠”状态。自制学具紧密结合教材,灵活机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不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创造性思维物化。在动手过程中,还要不断对原有设计进行修正调整,这样就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加协调,大大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如,进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教学之前,布置学生自制学具,让他们用长方形纸板卷成一个圆筒,两头加上圆底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就了解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它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当课堂上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这一结论。
二、自制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于抽象思维不易理解,而数学知识往往又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具体的知识。例如:在进行“梯形的面积”教学之前让每个学生剪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上课时,让全体学生把两个梯形拼摆成一个图形,并提示学生按照以前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拼摆。学生拼摆已毕,再指名学生到前边演示自己的拼摆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拼摆出的图形,利用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求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很自然地就推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自制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如果只靠教师口头说理和乏味的分析,学生很难理解,运用自制学具就可以把一些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的、易懂的常识,能较好地处理好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复杂的数学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不同的圆,在直尺上分别滚动一周,测出三个圆的周长,再拿其周长和其直径相比较,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这样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也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如,教学“圆的面积”过程中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按老师的要求剪拼,拼好后,学生发现,原来的圆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它的长、宽分别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径,但是面积并没有改变,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已经学过,很自然地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讲授课程时学生是轻松愉快的,学习效率很高。
四、自制学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自制教具给了学生以很大的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奇思妙想,尽情发挥。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探讨出了几种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除了计算六个面的面积和(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外,另外的几种方法基本相同,如剪掉上面和下面,剩下的四个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是(长+宽)×2,宽是长方体的高。剪下的两个面面积相等。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面积的另一个计算方法:(长+宽)×2×高+长×宽×2。虽然此方法最终也可以归结为(长×宽+长×高+宽×高)×2,但这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方法,也有可取之处。
五、自制学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制学具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以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中做,在做中创新。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后,要求学生计算环形垫圈的面积。大多数的学生知道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可是,另外一部分学生却把事先准备好的环形硬纸板用剪刀剪开,再把它拉直(不是很直),是不是就是一个“梯形”?小圆和大圆的周长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环形的宽度就是“梯形”的高,用梯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计算环形的面积,经过多次验证,这一方法切实可靠。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创新。
六、自制学具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探究的学科。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无所谓探究,即使有,也是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现在的教学,虽然融入了合作交流的过程,但是没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参与是比较枯燥的,他们参与的情绪也不可能高涨,其结果收效甚微(越是低年龄段的学生表现越明显)。有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效果则不同,他们愿意表现自我,愿意展示自我,并且能够根据他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操作,能够集思广益,把各人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其交流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如,教学“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各个小组中通过交流发现把圆剪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越接近长方形。对这样的交流操作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有利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小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自身的动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前引导学生自制学具,课上运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促使技能技巧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更好地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