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作品悲剧艺术特点
(一)永恒的死亡主题
死亡,是生命的终止符,是最富有悲剧色彩的行为,海明威小说作品中的悲剧意识首先表现为无处不在的死亡,死亡,是他的小说中永恒的主题。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没有大团圆的圆满,没有渡尽劫波成功驶向彼岸的幸福,而是到处充斥着浓烈的死亡气息。
在他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地》中,通过一个少年的眼睛,将神秘的让人捉摸不透的死亡的向人们展示:少年的父亲凭借高超的医术为一名难产的印第安妇女做了剖腹产手术并最终成功,当人们长舒一口气准备与刚出世的孩子父亲进行庆祝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这位父亲因为忍受不了妻子分娩的痛苦,用剃刀割断了自己的喉管。这就是死亡,倏忽而来,飘然而去,没有道理可讲。
亲身经历的战火弥漫、尸横遍野的一战让海明威对死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其后写成的《丧钟为谁而鸣》中,他让我们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像一只被丢弃的麻袋,上面有枯叶、泥土和昨夜媾和的气味,如果将这只麻袋套在头上,你所闻到的就是死亡的气息。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对死亡的过程进行刻画:死神在一步步地逼近哈里,占据着哈里面前的整个空间,爬到他的身上,将它所有的重量都压到他的胸口,一步步占据哈里的躯体和思维,并最终成功。
结合海明威自身经历,我们可以窥得这永恒的死亡主题存在的原因,他之所以热衷“死亡写作”,并非是他面对死亡所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感,而是他通过这些写作要人们明白生与死都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活着要积极地入世,坦坦荡荡,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死亡从来不是命运的逼迫,而是自己的一种权利。他坚强到从自己身上取出237块碎弹片,也坚强到晚年同各种疾病做不息的斗争,但是他选择了自杀的死亡方式,这并不是他对死亡的恐惧,恰恰相反,这是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他坚信自己能够掌握生死,死亡是他自己的权利。这种充满哲学意味和美学意味的行为让我们动容。[2]
(二)西西弗斯式的悲剧英雄
海明威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悲剧除了死亡,还有就是一直失败。他的小说中有许多这样的人物,杰克和博莱特到最后无法在一起,只能隔海相望,了却残生。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亨利最终活了下来,可是这种生存还有值得的意义吗?妻子和孩子以及梦想着为之奋斗的事业都没有了,这个茫茫的世间现在只有他自己。桑迪亚哥同样没有死,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可是他的鱼却只剩下了骨头,他最终什么也没得到。
海明威的作品中始终围绕着这种失败、失望、孤独。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种西西弗斯的悲剧,一直在推着巨石上山,却无法成功,周而复始。海明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西西弗斯被人称为“悲剧英雄”是有原因的,悲剧会带给人巨大的痛苦,但是这不是对待悲剧的关键,关键是我们要以何种方式对待悲剧。西西弗斯他是有意识的,他知道将石头推向山顶的时候,石头会滚落,他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悲剧,但是在他意识到之后,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继续行动,这才是他的伟大。海明威笔下的那些硬汉都是这种写照,都具备这种精神。[3]
(三)破灭的爱情
在《永别了,武器》中,战争与爱情交织,战争是背景,爱情是主线,二者共同演奏了一场时代的悲歌。战争和爱情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相交,战火能够摧毁一切,即使认为是坚不可摧的爱情,爱情在战火中被击成了碎片。透过这部小说,我们在感受到战争罪恶的同时,也能够发现海明威自身的迷惘,这是他痛苦的根源,因为他写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他自己的感情纠葛,他先后与三个女子产生感情,并发生许多的纠葛。小说中作者的迷惘源自他的贪欲,这种贪欲让他痛苦。但是他依旧坚强地追求着美好,尽管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美好和丑恶。这才有了《永别了,武器》的爱情悲剧美。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