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浅析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不足
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预算不足时导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显示,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措基金仅为130.76亿元。另一方面,农村在医疗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且增长的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在农村许多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21世纪,虽然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其增长速度远没有达到农民在医疗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从1990年到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30元上升到4140元,大约上涨了6.5倍,而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县级医院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则由1990的8.1元和309.9元,上升到2007年93.2元和2712元,分别上涨了11.5倍和8.7倍,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范围。[1]构建良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
(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薄弱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近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镇。一方面,农村人所拥有的卫生资源与其人口数不成比例,国家对城镇的卫生费用投入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这也直接导致农村医疗设备相对简陋、医疗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等现象。在农村这样的医疗条件下,大大削弱了农民在村卫生诊所就医的动力,遇到小病,农民则自行解决;遇到大病,农民则会求助于城镇医院,这样不仅增加了城镇医疗机构的压力,也违背了国家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衷,导致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叠造成了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如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防疫站等医疗机构,乡镇也有一些相对应的机构,这些机构当中很多都自成体系,不但造成相关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的成本。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够完善
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令农民不满的现象。一方面,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规定,农民报销医疗费用必须到规定的医院才行且报销的程序繁琐,但在农村,符合相关规定的医疗机构较少,也打击了农民参加新型 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民的收入差距较大。目前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大病补偿+门诊统筹”的福利风险型合作医疗,供给模式单一。[2]它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但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卫生的供方和需方条件上的差异,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农村患者的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
(四)、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制度支付压力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高达13.26%,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8.87% 。[3]一方面,老年人已丧失基本的劳动能力,其收入水平较低并且个人缴费能力较弱,并且,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开始试点实施,距今不过10年的时间,农民的缴费时间不长,农民个人所缴纳的费用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比例不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还是需要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老年人对疾病的抵抗预防能力远弱与中青年,其对医疗方面的需求远高于其他人。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必然将进一步加深,相关的医疗费用也将进一步增加,相应的医疗费用的支付压力必然越来越大,其基金的筹集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二、完善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途径
(一)、加大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上的投入
一方面,虽然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提高,但其远远落后于对城镇的投入,据《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现实: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到19880.4亿元,卫生总费用城乡构成:城市15508.6亿元,占77.6%;农村4471.8亿元,占22.4%,人均卫生费用为1490.1元,其中,城市为2315.5元,农村为666.3元。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费用的3.48倍。医疗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我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住在农村,政府应合理的分配医疗卫生经费。另一方面,农民所处的医疗环境本身就差,收入较低,其缴费能力较弱。并且在很多地区,乡镇政府都是负债运行,解决自身的财政尚有困难,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持也是力不从心,所以国家应适当调整原有的医疗卫生政策,给予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资金上更大的支持。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措施和医疗水平的支持,是农民更好的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二)、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并按照统一规划,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布局,防止出现医疗卫生机构臃肿低效。村级卫生所直接关系到向群众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也关系到其能否发挥预防疾病、传播卫生知识、改善卫生环境的功能。[4]加大政府对村级卫生所的投入,淘汰陈旧落后的设备,补充性能先进、操作简便的设备,并且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水平,吸引专业的医疗人员服务基层大众,切实提高村级卫生所的服务水平。
(三)、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
一方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程序繁琐、弄虚作假等现象。针对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监督体系,从而更好地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实和良好运行。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医药市场的监管,规范农村药品市场,为农村药品制订合理的参考价,防止出现不法商人扰乱医药市场。另一方面,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发达地区不能用欠发达地区合作医疗的标准,同样,欠发达地区也应该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合作医疗标准。不能用一种制度指导所有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医疗卫生制度。
(四)、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
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对医疗需求的增加,原有的医疗保险筹措水平并不能满足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人口形势下,在进行合理预测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医疗保险的筹措水平,拓宽医疗保险基金筹措的方式。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的投入,政府的投入依然是现阶段农村医疗合作基金最为主要的方面,离开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医疗合作制度。其次,拓宽医疗基金的筹措途径。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政府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可以引进社会中的一些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将商业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相结合,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医疗的需求。最后,可考虑建立以农民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的医疗储蓄账户。[5]农民始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发挥农民个人或家庭的力量,让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有利于医疗合作制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农村呈现出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的现象,老年人对医疗需求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大。单靠政府的投入,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人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能更好地位农村服务。
总之,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要始终以“以人为本”,在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医院的价值、员工的价值。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不合理地方应及时、适当地进行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良好的医疗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