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的发展虽然可能使社会工作者有了一定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但随之而来的社会交代问题也需要重视。社会交代是指社会工作机构在接受了来自政府,基金会以及社会的资助力量之后,要向资助来源方以及群众和志愿者做出工作的负责说明。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需要主动承担并承担好这方面的责任,争取做出令社会满意的服务。
一、要时刻注意专业主义带来的问题
某些社会工作者过分强调专业的地位与作用,将专业方向与技巧作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来维护自己或社会工作专业群体的利益,而漠视服务对象或社会的利益与权利的倾向。作为社会工作者,务必要坚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注重自己专业与社会其它职业技能方面的相互结合与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效用。
二、专业化与本土化带来的问题
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时,有可能割裂开来的教育与训练方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适合于社会的需要,这为社会工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培养综合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肯定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发展,但在成本上却增加了许多财政负担,这就要求必须进行一个科学的权衡。同样,虽然社会工作本土化在民政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未来依然存在很大问题,因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比如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文素质、以及人们的思想与观念等都在时时刻刻的发生着变化,因此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适应。否则,将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一)社会转型以及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同时,我国一直在不断的进行体制改革,先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号角,随后便进行了政治,文化,等体制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定要注意社会工作与国家体制改革的结合,同也要抓住机遇,在社会工作内部进行改革,争取把那些成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工作方法进行“升级”,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节奏。
三、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由于形成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今后如何开展我国专业的社会工作,需要从包括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定位、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新的教育模式与就业模式、促进民间公益性组织建设、拓展职业性岗位,完善职业体系面上来检讨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政府应积极实行与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主要是社会工作机构)的新运行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由民间组织完成政府的项目
第一,这样做不仅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而且也承担了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主要是为了社会大众或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服务的民间组织。第三,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宗旨决定了其最贴近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主要平台、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第四,要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有效途径。
(二)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新的教育模式与就业模式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标志着有明确身份的专业社工师诞生了。这种资格考试迈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一步。也是破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诸多难题的实质性的一步。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与实务督导非常薄弱,这一方面使社会工作教育难以跃上规范化、国际化的台阶,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动。社会工作完全不同于一般纯理论性学科,甚至也与社会学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务实性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工作的一切知识、方法和技巧都是围绕着助人活动的实践而展开的,它只有介入实务中才能得到发展,任何社会工作理论也都必须在实务中进行最终的验证。(张敏杰,2006)因此,与其说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倒不如说与临床心理学更加相关在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上,在美国,一个学生要获得社会工作学士学位,必须有800-900小时的实习。而国内,由于督导配备不足、实习基地有限、接纳实习单位对社工专业的理解偏差,许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既在实习时间上没有达到要求,又在实习内容上也与社会工作的实务要求相距甚远。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道路还很漫长,应积极向香港社工教学模式学习。第一,引入正规的社会学入门,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并将实习及督导放在重要位置。第二,主张应让社工学生实习时数达到一定的学时才能获得社会工作学士及硕士学位,继而参加有关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而为了保证社工实践的质量,每位导师可根据自身能力及现实条件的限制选择实习学生,督导也必须去参加督导工作,而不能仅仅流于“形式”。第三,主张把课程设计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使社会工作由一个明确的方向。第四,积极学习深圳推行的“督导小组”模式,即一名香港督导带两名深圳督导助理,督导一定的深圳社工,几年之后,则香港督导逐渐退出,最终实现督导本土化模式。
在就业模式上,要努力实现资格认证与岗位对接。主张通过考试进行资格认证,探索以岗论薪,因人而异的薪酬模式。
(三)拓展职业性岗位,完善职业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其职位体系的建立和岗位的设置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完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与岗位设置是深化创新型社会管理改革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公开数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越1万人。按照社会需求估算,这些人本应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从事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入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岗位。以前中国的社会工作主要由民政系统承担,缺乏必要的社会工作岗位。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关信平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中国的社会工作的职位体系与岗位设置需要大力发展和开拓社会工作的职业性岗位。”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位体系与岗位设置已成为刻不容缓地任务。
四、小结
中国历史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有令人赞叹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这在以前并没有条件实现。而一个理想的社会需要经济与社会协调,经济发展,经济繁荣与进步,而为了逼近这一理想,社会工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和不可代替的角色。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缓慢的,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因为它们力量弱小,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成长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是一个新事物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一样,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并最终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要时刻注意专业主义带来的问题
某些社会工作者过分强调专业的地位与作用,将专业方向与技巧作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来维护自己或社会工作专业群体的利益,而漠视服务对象或社会的利益与权利的倾向。作为社会工作者,务必要坚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注重自己专业与社会其它职业技能方面的相互结合与互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效用。
二、专业化与本土化带来的问题
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时,有可能割裂开来的教育与训练方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适合于社会的需要,这为社会工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培养综合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肯定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发展,但在成本上却增加了许多财政负担,这就要求必须进行一个科学的权衡。同样,虽然社会工作本土化在民政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未来依然存在很大问题,因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比如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文素质、以及人们的思想与观念等都在时时刻刻的发生着变化,因此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适应。否则,将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一)社会转型以及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同时,我国一直在不断的进行体制改革,先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号角,随后便进行了政治,文化,等体制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定要注意社会工作与国家体制改革的结合,同也要抓住机遇,在社会工作内部进行改革,争取把那些成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工作方法进行“升级”,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节奏。
三、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由于形成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今后如何开展我国专业的社会工作,需要从包括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定位、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新的教育模式与就业模式、促进民间公益性组织建设、拓展职业性岗位,完善职业体系面上来检讨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政府应积极实行与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主要是社会工作机构)的新运行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由民间组织完成政府的项目
第一,这样做不仅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而且也承担了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主要是为了社会大众或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服务的民间组织。第三,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宗旨决定了其最贴近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主要平台、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第四,要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有效途径。
(二)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新的教育模式与就业模式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标志着有明确身份的专业社工师诞生了。这种资格考试迈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一步。也是破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诸多难题的实质性的一步。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与实务督导非常薄弱,这一方面使社会工作教育难以跃上规范化、国际化的台阶,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动。社会工作完全不同于一般纯理论性学科,甚至也与社会学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为主的应用性学科,务实性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工作的一切知识、方法和技巧都是围绕着助人活动的实践而展开的,它只有介入实务中才能得到发展,任何社会工作理论也都必须在实务中进行最终的验证。(张敏杰,2006)因此,与其说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倒不如说与临床心理学更加相关在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上,在美国,一个学生要获得社会工作学士学位,必须有800-900小时的实习。而国内,由于督导配备不足、实习基地有限、接纳实习单位对社工专业的理解偏差,许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既在实习时间上没有达到要求,又在实习内容上也与社会工作的实务要求相距甚远。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道路还很漫长,应积极向香港社工教学模式学习。第一,引入正规的社会学入门,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并将实习及督导放在重要位置。第二,主张应让社工学生实习时数达到一定的学时才能获得社会工作学士及硕士学位,继而参加有关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而为了保证社工实践的质量,每位导师可根据自身能力及现实条件的限制选择实习学生,督导也必须去参加督导工作,而不能仅仅流于“形式”。第三,主张把课程设计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使社会工作由一个明确的方向。第四,积极学习深圳推行的“督导小组”模式,即一名香港督导带两名深圳督导助理,督导一定的深圳社工,几年之后,则香港督导逐渐退出,最终实现督导本土化模式。
在就业模式上,要努力实现资格认证与岗位对接。主张通过考试进行资格认证,探索以岗论薪,因人而异的薪酬模式。
(三)拓展职业性岗位,完善职业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其职位体系的建立和岗位的设置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完善社会工作职业体系与岗位设置是深化创新型社会管理改革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公开数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越1万人。按照社会需求估算,这些人本应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从事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入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岗位。以前中国的社会工作主要由民政系统承担,缺乏必要的社会工作岗位。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关信平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强调:“中国的社会工作的职位体系与岗位设置需要大力发展和开拓社会工作的职业性岗位。”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位体系与岗位设置已成为刻不容缓地任务。
四、小结
中国历史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有令人赞叹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这在以前并没有条件实现。而一个理想的社会需要经济与社会协调,经济发展,经济繁荣与进步,而为了逼近这一理想,社会工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和不可代替的角色。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缓慢的,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因为它们力量弱小,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成长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是一个新事物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一样,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并最终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下一篇: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以及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