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台湾问题论文2000字优秀范文集(2),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有关范文二:

《台湾社会失去解决问题能力》

  自从馊水油事件发生之后,台湾民众恐慌、不安、愤怒,媒体不仅骂声不绝于耳,更充斥各种如何强化食安工作的建议。当然,台当局“行政院”也成立项目小组,召集开会,却只拿出严惩重罚的说法。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 9月11日发表社评说,馊水油事件当然严重,但我们如果不深思背后的意义,只怕馊水油不会是最后一个食安事件。

  过去短短的时间内,从塑化剂、黑心油、毒淀粉、到馊水油,食安事件接连发生,究竟说明了什么?我们认为,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台湾已经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社会当然会有问题,包括新问题与旧问题,而一个社会的进步就看它能解决多少问题,能解决多大的问题。显然,台湾社会已渐渐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说台湾社会,而不说台当局,因为这不只是台当局单一面向的问题而已。

  首先,解决这类重大问题,需要“朝野”合作,但“朝野”之间都只从自身角度来思考,尤其是民进党。例如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她不是先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是强调,无论是行政责任或政治责任,都要有人负责,而且希望马英九当局能自己检讨,负起责任。蔡英文这番话完全避开了民进党籍屏东县长曹启鸿的责任,说明她只想藉此机会落井下石,而不是想解决问题。

  民进党也曾执政8年,不能说没有执政经验,难道提不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吗?如果民进党想要执政,它更必须证明它有执政的能力与责任,而不是只会批评而已。

  其实不只食安问题而已,台湾“朝野”之间几乎没有合作的议题,民进党更变成了逢事皆反的政党。例如自由经济示范区条例,民进党主政的一些县市也不反对,但民进党蔡英文却无限上纲成一场激烈战斗,结果至今仍躺在“立法院”内。食安问题,也应该没有蓝绿之分,可“朝野”到现在都还没有想到要如何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怎不令人气馁!

  其次,媒体是现代社会的“第四权”,这个“第四权”也相当程度影响人民与台当局的习性。长期以来,台湾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与追踪,完全是先热后冷,最后则是不闻不问。

  媒体报道有时间性,往往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媒体又把焦点转到另一个问题上。我们认为,媒体不重视问题的解决,不给各个政党压力,也造成了民众与政党的惰性。

  再举一个例子。洪仲丘事件后,军中管教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或者又制造了其它的问题,只是不知爆发而已?这些,媒体都已不再关注。

  最后,民众也有责任。常有人批评台湾是一个理盲滥情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看问题,往往找不到症结,也不会给专业太大的空间,以致于面对问题,却拿错药方。

  结果,台湾变成一个只看问题,却不注重解决问题的社会。这样的循环一再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

台湾问题论文有关范文三: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摘要: 技职教育产学合作是台湾地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对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等外部环境变迁,台湾地区的产学合作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其应对举措对大陆的高职产学合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总结出台湾地区产学合作的相关经验,并提出对大陆高职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技职教育; 产学合作; 人才培养

  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技职教育两类,其中的技职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培育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具有体系完整、制度健全,私人办学优质积极,学制类科多元、符合社会需求,办学务实致用,国际竞赛成果丰富,产学合作效能卓着的特点[1]。

  目前,台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服务业产值与从业人员比重已超过制造业,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朝高科技、信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迁,技职教育的内涵也需随之调整。如何贴近产业需求,是台湾地区技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台湾地区多为中小型企业,研发实力相对薄弱,如何适应台湾经济发展,运用学校资源与技术,为产业发展创造新契机,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学校需要获得学生实习的产业资源,践行务实致用的技职理念,促进教学、研究的发展。学生需要改变学习动机,习得职场的实用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而产学合作能让学校、学生与产业资源互补互用,使效益最大化,缩小产学差距,实现三方共赢。

  一、台湾地区产学合作的发展历程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力需求的改变,产学合作的重要性在台湾地区愈加突出。产学合作的发展历程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密不可分。台湾地区产学合作教育最早可追溯到 1954 年颁布的《建教合作方案》,当时台湾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形态,建教合作教育主要应用于中等技职教育,它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生可在学校修习一定的科目与课程,又能到工厂接受岗位训练,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建教合作以轮调式、阶梯式、实习式三种模式为主,也有专案申办的建教合作教育班。建教合作的学生、学校、企业都能从中获利,因此建教合作能够延续至今并衍生出产学合作模式[2]。随后,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与此同时开设了诸多高级职业学校,台湾地区的主管部门给予这些职业学校丰厚的补助,企业纷纷参与进来,建教合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出现了三明治式、代工式、轮调式等模式[3]。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为配合新兴科技发展的需要,提高台湾的产业竞争力,技职教育产学合作愈发活跃。台湾地区有关部门为落实学术界的先导性与实用性技术研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术界的应用研究,培植企业研发潜力及人才,特于 1991 年 9 月发布了《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作业要点》,鼓励台湾公私立大专院校依据规定提出产学合作计划。2001 年以后,台湾地区的有关部门更将产学合作视为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4]。2002年,成立了 6 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2006 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为配合经济发展、跟随产业升级步伐、推动产学合作的配套方案不断健全。

  二、台湾地区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台湾地区为推动产学合作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了6 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40 个技术研发中心,实施产业园区产学合作计划、产学携手合作计划、产业学院、最后一哩学程等专案计划。这一系列产学合作措施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减小,学生习得的基础能力与职场需求相匹配,产业发展的最新内容被纳入课程之中,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以提升。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台湾地区产学合作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