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卡门》的角色塑造与演唱技巧
歌剧《卡门》以其鲜明的形式感和时代感,受到各个时期世界歌剧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喜爱和推崇,即便在文化与艺术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歌剧《卡门》也凭借其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备受关注。歌剧《卡门》以复杂多变的创作手法和丰富高超的演唱技巧,塑造了主人公卡门复杂鲜明的角色形象。这部歌剧的角色塑造和演唱技巧互为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若要挖掘歌剧《卡门》的艺术价值,就必须以演唱技巧和角色塑造为切入点。鉴于此,本文以《卡门》中的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鸟》为例,系统探究了这部歌剧的角色塑造和演唱技巧。
一、 运用哈巴涅拉舞曲风格诠释卡门的野性
在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鸟》中,创作者采用了哈巴涅拉舞曲风格,这种舞曲源于非洲黑人,流行于古巴地区,属于西洋舞曲,它在节奏上常采用带有附点的二拍子,乐曲速度较为中庸。哈巴涅拉舞曲风格常被用于表达狂野的感情,塑造野性的人物形象,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在其《西班牙狂想曲》中就多次用到这种舞曲体裁。在演绎哈巴涅拉舞曲时,应当充分把握节奏和音准的流动性,尤其是在下半音阶的演唱中。这就要求演唱者要边唱边听,依靠精准的听觉判别自己的音准。对三连音的把握是这部分演唱的难点,演唱者要在心中定准节拍,平均分配三连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诠释哈巴涅拉舞曲风格的艺术特点,进而展现《卡门》主人公性格中的野性特点。
二、 用法语发音展现鲜明的角色个性
除了乐曲风格,语言也对歌剧的角色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格歌剧内容的表达工具,还决定了演唱发音是否完美,因此,歌剧演唱者和创作者都应充分注意语言的选择,以确保发音和吐字的清晰精准。歌剧创作者常采用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作为创作语言,这是由于这些语言可以让演唱者更易于获取声音,从而确保语言的美感和清晰度。法国作曲家比才在创作歌剧《卡门》时就采用了法语作为对白和演唱语言。法语共有35个因素,26个字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严谨的语音规则:首先,法语单词重音常固定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其次,字母h在所有语句中都不能发音。歌剧家比才正是运用法语的这种规范性和精确性赋予了《卡门》角色形象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对演唱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挑战。例如在演唱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鸟》时,歌词中“Lamour”中的“r”就应以大舌弹音发出,以确保其清晰性。而歌词中的“conyient”由于带有浓重的鼻化音,因此在演唱时就应当略微夸张,以便把握声音位置。法语的这种严谨性和规范性使歌剧《卡门》角色形象特点鲜明,呈现出鲜明的区分性,极大地增强了这部歌剧的艺术表现力。
三、 以音色特征展现卡门的个性特点
卡门的个性特点主要蕴含于歌剧的音色特征中。主人公卡门真挚和热情,在《爱情像一只自由鸟》中开场部分歌词描绘:爱情就如一只自由的鸟儿,无论你如何呼喊,它不高兴就不理你,想要抓住它可没那么容易。无论你恐吓还是哀求,它都只会给你一个不乐意。从这段歌词中不难看出,卡门是一个敢爱敢恨、无牵无绊的女子。而若要充分展现卡门的这种性格特点,就需要依靠演唱者雄浑的中音区音色。演唱时声音要与气息有机结合,运用大量的胸腔音。用圆润的音色和浑厚的中声区诠释这位吉普赛姑娘的爱与恨。根据演唱技巧要求,在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鸟》中卡门原本应该由女中音演唱,但为了充分挖掘这部歌剧的艺术价值,主人公卡门被多次重演,许多偏低音的女高音也纷纷尝试。这首咏叹调音域跨度较小,但要求女中音演唱者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可以在演唱过程中自如掌控气息。这首歌曲的声音应该富有弹性,并且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演唱者的气息要舒展流畅、连贯自然,每句的结尾部分都要铿锵有力,音质要圆润丰满。
歌剧表演要将舞蹈和歌唱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演唱者的舞蹈和声音体会人物的情绪变化,展现作品的韵味意境,因此,若要充分展现主人公卡门的性格特点,演唱者还应注意形体的把握。在演唱《爱情像一只自由鸟》时,表演者要学会舞台走位和组织动作。同时,还要注意调整面部表情,加强肢体的感染力。演唱者要运用婀娜多姿的肢体动作,充分展现吉普赛女郎卡门的狂放热情和妖艳多姿,让作者通过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歌剧《卡门》的角色塑造和演唱技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因此,演唱者要运用曲调转变,点化歌剧的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主人公的情怀,展示卡门热情奔放、充满野性的性格特点。演唱者不仅要准确把握这部歌剧的发音吐字,还应了解其语言特色,进而运用自己娴熟的演唱技巧,增强角色的表现力,让观众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这部歌剧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言放,詹士华.意法德英歌唱语音指南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国荣,余美玉.大学生音乐教学指导 [M] 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
【3】张弦,徐国弼等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 [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 992
【4】宋一昕.歌剧《卡门》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鸟》的音乐风格和演唱要点 [J] 艺术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