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社科论文
一、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隔三岔五频繁上报,领域越涉及越宽,远到苏丹红、三聚氰胺,近到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毒豇豆,其危害触目惊心。深入分析一连串的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工业化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原料的使用,致使食品受污染的因素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食品加工、生产企业为延长保鲜期、储存期,改善食品的感观,在加工过程中采用添加剂、漂白剂。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机率增大。如沙门氏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
2、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低。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占具食品加工行业半壁江山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企业,卫生保证能力差,人员卫生意识差,甚至出现未经健康体检的食品加工从业人员,这些现象都是食品安全的隐患。
3、流通环节混乱。食品加工、生产领域普遍存在小而乱的特点,为追求成本优势,采用包装质量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部分经营者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检测水平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
活标准不相适应。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仍极限在科研单位使用。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资基础,食品安全是人民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解决、提高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国计民生管理任务,应该刻不容缓加大食品安全的规范、科学、严格管理力度。
1、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质,是确保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战略。
从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中可以发现,食品安全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质,培养食品安全人才,加强我国食品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提升我国食品信誉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战略。首先,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对食品经销者的培训,使他们规范食品营销行为,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和销售关,保证所经销食品的质量安全。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逐步建立我国高素质的食品安全队伍,以满足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2、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流程登记制度、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监督做到从“田间到餐桌”一条龙备案,用严格的流程化管理监管食品安全,让不法分子没有空隙、漏洞可钻,依托信用体系网络,对出现因图暴利非法采用影响食品安全的责任人进行信用惩罚,禁止再从事食品加工、生产,在食品行业树立起以诚信为品牌、以质量为品质、以信用为信誉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3、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队伍建设。坚决杜绝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的情况,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第一,制定执法人员录用和辞退制度。第二,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教育。第三,严格执法主体资格制,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4、加强执法机关外部的监督管理。改变有些执法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不但需要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打假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管理,才能更有效制约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
首先,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第一、对违法案件的调查活动、审议活动进行监督,参与必要的调查取证,参与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发表意见。第二、对执法程序进行监督,对违法案件的管辖、立案、调查、处理、结案等程序方面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参与必要的法律文书送达活动和听证活动,就违法案件的定性,运用法律依据,行政处罚适当性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对执法纪律的监督,对打假部门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等情况进行监督。
其次,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5、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法制观念。各地各职能部门要把宣传发动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宣传手段,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地把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打假专业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进村入户,做到家喻户晓,营造强大的打假舆论氛围,增强消费者的法制观念。特别在“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期间,更要加大对造假分子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宣传,也可把打假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举办“打假下乡,为农服务”这样的大型咨询活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及时揭露、曝光产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跟踪报道采取的措施及效果,报道重视质量、讲信誉的典型,大力宣传优质产品、优质品牌和优秀企业,增强群众消费信心。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隔三岔五频繁上报,领域越涉及越宽,远到苏丹红、三聚氰胺,近到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毒豇豆,其危害触目惊心。深入分析一连串的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工业化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原料的使用,致使食品受污染的因素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食品加工、生产企业为延长保鲜期、储存期,改善食品的感观,在加工过程中采用添加剂、漂白剂。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机率增大。如沙门氏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
2、食品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低。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占具食品加工行业半壁江山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企业,卫生保证能力差,人员卫生意识差,甚至出现未经健康体检的食品加工从业人员,这些现象都是食品安全的隐患。
3、流通环节混乱。食品加工、生产领域普遍存在小而乱的特点,为追求成本优势,采用包装质量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部分经营者农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检测水平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
活标准不相适应。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仍极限在科研单位使用。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资基础,食品安全是人民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解决、提高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国计民生管理任务,应该刻不容缓加大食品安全的规范、科学、严格管理力度。
1、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质,是确保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战略。
从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中可以发现,食品安全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质,培养食品安全人才,加强我国食品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提升我国食品信誉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战略。首先,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对食品经销者的培训,使他们规范食品营销行为,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和销售关,保证所经销食品的质量安全。加快培养德才兼备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逐步建立我国高素质的食品安全队伍,以满足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2、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流程登记制度、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监督做到从“田间到餐桌”一条龙备案,用严格的流程化管理监管食品安全,让不法分子没有空隙、漏洞可钻,依托信用体系网络,对出现因图暴利非法采用影响食品安全的责任人进行信用惩罚,禁止再从事食品加工、生产,在食品行业树立起以诚信为品牌、以质量为品质、以信用为信誉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3、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队伍建设。坚决杜绝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的情况,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第一,制定执法人员录用和辞退制度。第二,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教育。第三,严格执法主体资格制,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4、加强执法机关外部的监督管理。改变有些执法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不但需要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打假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管理,才能更有效制约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
首先,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第一、对违法案件的调查活动、审议活动进行监督,参与必要的调查取证,参与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发表意见。第二、对执法程序进行监督,对违法案件的管辖、立案、调查、处理、结案等程序方面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参与必要的法律文书送达活动和听证活动,就违法案件的定性,运用法律依据,行政处罚适当性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对执法纪律的监督,对打假部门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等情况进行监督。
其次,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5、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法制观念。各地各职能部门要把宣传发动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常抓不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宣传手段,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多层面、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地把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打假专业知识宣传到千家万户,进村入户,做到家喻户晓,营造强大的打假舆论氛围,增强消费者的法制观念。特别在“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期间,更要加大对造假分子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宣传,也可把打假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举办“打假下乡,为农服务”这样的大型咨询活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及时揭露、曝光产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跟踪报道采取的措施及效果,报道重视质量、讲信誉的典型,大力宣传优质产品、优质品牌和优秀企业,增强群众消费信心。
上一篇:虚构与差异
下一篇: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