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动画片《花木兰》配音翻译的多维度适应转换-电影论文

  花木兰的故事取材自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迪斯尼公司与美国艺术家以其独到的眼光,第一次将中国千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蜕变为具备一切要素的流行文化,得以风靡海内外。但是,根植于西方价值观和伦理观的新创作,在保留原故事的中国传统元素和主要故事情节基础上,进行了相对的改写,突出了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的束缚,努力追寻个人价值的美国精神。因此,该片打上了很深的“美国化”烙印。国人在动画片的配音翻译过程中,由于有着对这个故事更加直接的了解,对原版电影中一些过于“美国化”的东西进行了多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使之更加符合中国观众对原著的理解和接受力,以适应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花木兰》是迪斯尼的第36部动画片,对于配音的动画片,考虑到青少年是主要观众,要求配音应体现口语化这一特征,力求语言贴近大众,雅俗共赏。下面以“木须”一角为例,对比台湾版吴宗宪和内地版陈佩斯的配音翻译进行分析。

  例1 (木须督促蟋蟀煽火)

  木须:C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