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朦胧诗的艺术特点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其中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主要代表作品有:北岛的《回答》、《结局或开始》、《太阳城札记》、《迷途》;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神女峰》、《惠安女子》等等。朦胧诗的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一、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在朦胧诗的作品中,大部分的内容作者不是直接的突出某一主题,而是通过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表达作者的心声。如北岛的《迷途》是一首隽永的短诗,它以清新的意象来表达朦胧诗经常出现的“寻找”主题。总的来说,这首短诗试图展示的是寻找和发现的心理过程。这种“寻找”既有对人性的寻找,对自由的寻找,也有对自我的寻找。在作者笔下,这些寻找都显得那样茫然,那样难以企及,而诗人同时又是那样执拗、深沉和冷静。 这首诗“朦胧”的特点在于诗人并没有在诗中直接点明“蒲公英”、“湖泊”、“眼睛”等意象的具体含义,而只是让它们悬浮在一种氛围中,一种孤独、宁静、优雅又怀抱希望的氛围,这是诗人赋予“寻找”主题的,它或许比试图在意象中所寻找的意义更真切更重要。

二、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朦胧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很多朦胧诗派作家或多或少的具有这一风格。在艺术上,朦胧诗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汇结合,注重情感的意象性和暗示性,使诗意朦胧、含蓄,充满张力,呈现为多义性或复调特征。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表达了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其中代表性作品就是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在诗中诗人表达爱情采用的是整体象征的手法,以 “橡树” 和“木棉”这两种同样高大、挺拔的乔木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以它们的邻近生长、并肩站立的关系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关系。“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 “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爱情中,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干扰,爱的结合不是以感情和人格的平等为基础,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形成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的发对;摒弃的这种陈腐的观念习俗,表达了诗人所追求的独立人格的爱情理想。在诗中将情感巧妙地寄寓在新颖生动的象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