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穿新鞋走老路”教学现象及其解决策略
目前,在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里,教改让类似“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一、“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几种情况
1.领导漠视课改,只做表面文章
毫无疑问,新课改是好事,如果随机调查,相信人人都会说好。然而,对学校的一些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来说,他们一方面表示大力支持新课改,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新课程下得到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又担心给孩子们时间、空间多了,教师的讲授时间、考试点评少了,知识、技能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确保……于是情不自禁地又用起应试教育那一套,组织起一次又一次的评估、检查、考核。搞得教师们为了所谓的“高质量”东奔西跑,疲于应付,大量搜集题目,重复进行操练,题海战术重现“英姿”,应试教育死灰复燃。
2.只求教学进度,教师从头讲到尾
在当前的一些农村教师的课堂里,“学生上课伏倒,教师课后辅导”的情况屡见不鲜。某节物理复习课上,教师一开始就在那儿讲个不停,一直到下课。课后的组内交流上,他提到这样一句话,“我担心让学生发言会影响到我的教学时间”。而这位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一些东西,学生只要重新看一次课本就能够了解了。这些教师总是担心:给学生太多提出问题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会浪费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进度和学生升学考试的复习时间,以致最终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只求教学进度,从头讲到尾”就成了一些教师的“取胜法宝”。
3.一切为了考试,学生主体地位搁一边
当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师们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之一。然而,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认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还不如“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率”来得实际,“教师主导=教师主宰”,“升学率高才是硬道理”。于是,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机械完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主宰着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为:第一,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帮助、指导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过程,而绝不是教师面对学习状态、学习特点各异的学生讲解同一教案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宰者应该是学生,他们的学习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决定着教师应该指导什么和如何指导;第二,教师是主导而不是权威控制,主导的前提是民主和平等。依靠权威控制搞一言堂,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主导”视为“主宰”,只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阻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第三,教师是主导而不是单向传输,主导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引导和调控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喜欢学习,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4.无视学生表现,激励、多元评价成摆设
倡导多元评价、激励评价,是新课程评价的一大亮点,它强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评价,评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评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评出学生的自信心。可是,新课程评价观在我们的一些教师那里,只是空头的口号而已,一到实践中就遁回到单向评价的老路上去:他们的评价仍是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评价,分数是他们评价学生的唯一杠杆。甚至连课堂上的评价也还是老一套,学生“被”提问,回答问题时不是让学生有种学习的愉悦感,而是让学生感到一种压力,评价语言单一,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后久久不能坐下,直到教师把该讲的讲完。这样下来,课堂还是变成了学生、教师应付各种考试的战场,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不见踪影,教师的讲课无视学生的感受,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表扬、鼓励。整个课堂从始至终都笼罩在压抑的气氛里,什么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二、“穿新鞋走老路”不良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1.课改意识淡薄
学校教师特别是校长课程改革的意识十分淡薄,有的甚至认为课程改革纯属多此一举。因为他们按照老一套来做,质量似乎也不受任何影响,所以在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仍然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当然,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作祟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不敢试,教师消极试,家长也不愿试。他们总是顾虑:学生成绩是不是能提高,孩子升学是不是能确保?于是,在这些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那里,课改只是口头上的东西,“空打雷不下雨”,实际上搞的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2.缺乏不懈的坚持
大多数教师在课改培训后也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信心百倍,、亲力亲为。但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之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像预见中那样“立竿见影”地提高上来,有的甚至还有下降趋势。于是教师们对新课改怀疑者有之,消极者有之,抵触者有之。其结果是,信心全无,没法坚持,以致又绕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了。
一、“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几种情况
1.领导漠视课改,只做表面文章
毫无疑问,新课改是好事,如果随机调查,相信人人都会说好。然而,对学校的一些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来说,他们一方面表示大力支持新课改,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新课程下得到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又担心给孩子们时间、空间多了,教师的讲授时间、考试点评少了,知识、技能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确保……于是情不自禁地又用起应试教育那一套,组织起一次又一次的评估、检查、考核。搞得教师们为了所谓的“高质量”东奔西跑,疲于应付,大量搜集题目,重复进行操练,题海战术重现“英姿”,应试教育死灰复燃。
2.只求教学进度,教师从头讲到尾
在当前的一些农村教师的课堂里,“学生上课伏倒,教师课后辅导”的情况屡见不鲜。某节物理复习课上,教师一开始就在那儿讲个不停,一直到下课。课后的组内交流上,他提到这样一句话,“我担心让学生发言会影响到我的教学时间”。而这位教师在上课时所讲的一些东西,学生只要重新看一次课本就能够了解了。这些教师总是担心:给学生太多提出问题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会浪费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进度和学生升学考试的复习时间,以致最终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只求教学进度,从头讲到尾”就成了一些教师的“取胜法宝”。
3.一切为了考试,学生主体地位搁一边
当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师们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之一。然而,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认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还不如“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率”来得实际,“教师主导=教师主宰”,“升学率高才是硬道理”。于是,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机械完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主宰着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为:第一,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帮助、指导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过程,而绝不是教师面对学习状态、学习特点各异的学生讲解同一教案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宰者应该是学生,他们的学习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决定着教师应该指导什么和如何指导;第二,教师是主导而不是权威控制,主导的前提是民主和平等。依靠权威控制搞一言堂,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将“主导”视为“主宰”,只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阻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第三,教师是主导而不是单向传输,主导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引导和调控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喜欢学习,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4.无视学生表现,激励、多元评价成摆设
倡导多元评价、激励评价,是新课程评价的一大亮点,它强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评价,评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评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评出学生的自信心。可是,新课程评价观在我们的一些教师那里,只是空头的口号而已,一到实践中就遁回到单向评价的老路上去:他们的评价仍是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评价,分数是他们评价学生的唯一杠杆。甚至连课堂上的评价也还是老一套,学生“被”提问,回答问题时不是让学生有种学习的愉悦感,而是让学生感到一种压力,评价语言单一,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后久久不能坐下,直到教师把该讲的讲完。这样下来,课堂还是变成了学生、教师应付各种考试的战场,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不见踪影,教师的讲课无视学生的感受,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表扬、鼓励。整个课堂从始至终都笼罩在压抑的气氛里,什么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二、“穿新鞋走老路”不良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1.课改意识淡薄
学校教师特别是校长课程改革的意识十分淡薄,有的甚至认为课程改革纯属多此一举。因为他们按照老一套来做,质量似乎也不受任何影响,所以在课程改革的浪潮冲击下仍然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当然,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作祟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不敢试,教师消极试,家长也不愿试。他们总是顾虑:学生成绩是不是能提高,孩子升学是不是能确保?于是,在这些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那里,课改只是口头上的东西,“空打雷不下雨”,实际上搞的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2.缺乏不懈的坚持
大多数教师在课改培训后也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信心百倍,、亲力亲为。但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之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像预见中那样“立竿见影”地提高上来,有的甚至还有下降趋势。于是教师们对新课改怀疑者有之,消极者有之,抵触者有之。其结果是,信心全无,没法坚持,以致又绕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了。
下一篇:趣味浮力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