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校园文化浅析

3.2、注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西方名牌大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是影响“学校声誉”的重要标志之一,涉及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感召人、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等问题。故西方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西方名牌大学能产生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得吸引优秀学生和做出高水平研究的成果,关键在于他们拥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当年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深刻体悟到:“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图之也至极。”这也正应了这么一句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3.3、世俗性与宗教性并存

西方高校的源头为教会所办,自产生之日起,就披上了宗教的神衣。原本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是世俗的或习俗性的。至中世纪出现了以基督教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后,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系,为现代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使校园精神开始转向。此时,校园中的人道主义、积极乐观、尊重自由、热爱生活、追求平等的新的校园价值取向逐步形成。

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对峙典型地表明了世俗化与宗教化间的冲突、融合、斗争关系。西方高校校园文化一直站在复杂关系的潮头,世俗化过程继续在延伸,现代宗教也以自己的方式应对和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3.4、隐藏在个性外衣里的实用主义

西方校园文化每个时期主旋律的变动,无一不与当时西方社会的政治气候和社会变迁密切相连,但又表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社会流行思潮对西方高等学校的冲击造成的校园思潮层出不穷:“先锋主义”、“颓废主义”、“实验派”、“萨特主义”、“尼采主义”、“弗洛伊德”都曾在西方校园盛行一时。在美国,大学生非常讲实际,他们认为,幸福就是对自身价值观念的一种追求,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的幸福,也就是他的最高意愿”。在法国、日本,当今的大学生也被形容为“务实的一代”。免费论文。

3.5、大学与社会间双向开放,校园价值观念呈现一定的反文化特征

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受支撑它的内层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另一方面又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对内层文化有反作用,它总是在继承现存的内层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内层文化有所改变。

西方大学不仅是文化中心、科研中心,而且成了信息中心。社会上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大学校园里引起回响。在美国,无论是50年代中期的“垮掉的一代”,还是60年代的“造反的一代”,抑或70年代的“享乐的一代”,再或者80年代的“孤独的一代”,90年代的“新生的一代”,都以反社会主流文化的色旗在高校校园中摇曳!

四、借鉴西方校园文化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本原则

面对国际范围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的相互激荡和影响,我们如何变一元校园主体文化为多元并存,建设多枝同根、多态同源、共生互动的新校园文化共同体,是摆在当前高校校园人面前的严峻课题,其中如何正确认识、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建设经验是个不可或缺的紧迫问题。而在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高校校园文化时,我们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4.1、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很大程度上代表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并对他们起着导向作用。在借鉴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辩证地统一起来,离开和排斥前者的指导,就难以保证和坚持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难以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和民族性的统一,难以清除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的消极方面并吸取、弘扬其积极的因素。

4.2、既要勇于引进,又要善于消化吸收的原则

日本学者高桥龟吉曾经谈到:“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地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日本从公元1世纪起就开始接受中国文化的辐射。至公元6世纪,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儒学文化合而为一,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但日本国民却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并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点之上创建自己的文字。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人重新建立了日本式的组织文化,把西方文化和日本传统融为一体,积极有效地将西方文化中“有用”的部分移植过来。可见,日本民族从来就具有敢于引进外来文化的热情。

文化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民族能够在外来文化的撞击下以积极的姿态主动选择,并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以融合,那么这种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民族自身是怀有较强的自信心的。所以,我们在借鉴西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善于消化外来文化,做到“勇于引进”和“善于消化”的内在统一。

4.3、立足国情、辩证的否定原则

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尤其是社会制度不同,造成了中西校园文化的构架、运作等方面的本质差别。因此,要研究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情,尤其要注重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忘却校园文化的社会性质,应把对外开放、吸收西方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和自觉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落后腐朽的思想作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免费论文。采取“扬弃”的原则。总之,通过分析、过滤、借鉴和吸收,在西方优秀文化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碰撞、融合中构建我国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书目

【1】段建国,孟根龙,2006,《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刘德宇,2004,《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3】白同平,2000,《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韩寿、立早,1987,《中外比较文化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文化书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