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的影评结果分析,俄语论文

俄语影视欣赏论文第七篇: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的影评结果分析

 

  摘要:该篇文章以豆瓣电影网站上对《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的269篇影评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中国网友对这部俄罗斯影片的总体态度、主题特点和情感倾向,借助拉斯韦尔的“5W”模式思考当前背景下如何加强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绝杀慕尼黑》; 俄罗斯电影; 中国; 传播;

 

  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逐渐升温,两国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在两国元首的引领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中俄电影领域交流不断向前推进。2013年以来,两国互办电影节,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2017年,两国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拍摄了《战斗民族养成记》等一批影片;中国引进了《斯大林格勒》《花滑女王》等俄罗斯影片,中国影片《流浪地球》《动物世界》等也走进了俄罗斯影院,中俄电影市场不断深化发展。[1]

 

  《绝杀慕尼黑》则是近期被引进到中国的俄罗斯电影,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执导,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体育题材的影片。影片《绝杀慕尼黑》于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以30亿卢布夺得了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2]。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截至7月10日,票房突破9000万,总体而言,这部电影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充分认可,电影的豆瓣评分达到8.3分,尽管影片创造了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票房的新纪录,但仍然没有破亿,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并不算是一部高票房影片。本文从豆瓣电影网站上针对影片《绝杀慕尼黑》发布的269篇影评入手,分析中国网友对俄罗斯电影的总体态度、主题特点和情感倾向,借助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一步对加强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绝杀慕尼黑》影评结果分析

 

  豆瓣电影是中国的一个热门的电影网站,用户能够在上面查看电影相关内容介绍,为电影打分,撰写影评,该网站在中国具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其中的电影评论能够比较清晰完整地反映出网友对电影的真实感受[3]。因此,本文选取了豆瓣网站上对《绝杀慕尼黑》的电影评论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剔除重复评论及与电影无关的评论26条,最终获得269条有效影评作为研究样本[4],借助NL-PIR大数据语义智能分析平台对研究样本进行深加工处理,并据此对电影评论的数据及内容进行分析阐释。

 

  (一)影评的总体态度

 

  利用NLPIR分析平台对选取的电影评论文本进行分词并抽取文本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了词频统计。在观众对影片的大致描述中,“燃”(140)、“热血”(132)、“感动”(56)、“激动”(45)等词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文本中提到“三秒/3秒”199次、“绝杀”415次,可以看出观众对苏联和美国决赛最后3秒钟的镜头印象十分深刻。

 

  在电影评论的文本中可以发现,除了对篮球比赛的关注,观众普遍对电影中与主要人物相关的具体情节印象深刻,其中“教练”(543)、“儿子”(111)、“治病”(53)、“萨沙”(90)、“爱情”(48)、“心脏病”(43)、“女友”(41)、“手术”(41)、“近视”(35)、“隐形眼镜”(32)、“婚礼”(28)、“叛逃”(24)等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观众对影片的另一个关注重点则是影片叙事的时代背景,“政治”一词出现117次,“冷战”一词出现70次,“普京”(49次)也在评论中多次出现,普京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也曾看过这部电影,并表达了赞美之情,观众在对电影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延伸到了普京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策略。

 

  从词频统计中还可以发现,“标题”一词被提及14次,许多观众在提到这部影片时,并没有采用电影的中文名字,而是对电影的俄语名字进行了直译,懂俄语的中国观众普遍对电影的中文译名表示不满。

 

  此外,文本中提及“《战狼2》”16次,“《摔跤吧爸爸》”7次,“《中国女排》”12次,“《李娜》”8次,网友在针对电影《绝杀慕尼黑》的评论中经常将其与本国电影进行对比,例如认为该影片与中国电影《战狼》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即将上映的《中国女排》和《李娜》表达出同样的期待,在剧情设置和人物塑造上还与奥斯卡获奖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进行对比分析。

 

  (二)影评的主题特点

 

  通过对电影评论文本的内容归类总结,可以发现网友对电影《绝杀慕尼黑》主题的关注和感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俄罗斯民族精神,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俄罗斯的英雄主义;如何实现梦想以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等等。

 

  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观众对影片中传达出的体育精神感悟最深,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还有一部分观众能够从影片中读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俄罗斯的英雄主义。此外,观众从主教练的个人经历中能够体会到为追求梦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通过萨沙与疾病抗争的过程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影片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不仅增加了观众对事件本身和人物原型的关注度,同时对影片中冷战背景下美苏之间的矛盾以及苏联严峻的社会体制更感兴趣,结合当下时局进一步探讨中美关系。

 

  (三)影评的情感倾向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正向情感词和负向情感词数目来计算情感值,从而得到每部电影正向、负向和中立情绪的比例,最后以情感值作为文本评论数据情感倾向判断的依据[5],所获得的情感倾向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绝杀慕尼黑》影评的情感倾向     下载原表

 

  资料来源:依据NLPIR分析平台所得数据整理绘制。

 

  可以发现,在《绝杀慕尼黑》的电影评论文本中,对电影进行批判和否定的评论约占19.7%,共53篇,中立立场的评论约占7.8%,共21篇,而绝大多数为正面评论,即对这部影片持肯定的态度,约占72.5%,共有195篇。可见,《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获得了中国影迷的普遍认可,认为这是一部温暖、励志、热血的电影,但仍有少部分人群对电影表示失望,认为电影存在戏剧性太强,剪辑镜头零散,电影名字和海报不具有吸引力,人物众多,难以记住人物名字等问题。

 

  二、对俄罗斯电影在中国传播的思考

 

  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紧密,双方都希望能够借助中俄友好的时期谋求合作,开展交流。从整体上来看,中国近几年引进的俄罗斯影片很多,类型也十分丰富,只是,这些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票房成绩一直不太理想。中方选择引进《绝杀慕尼黑》这部体育题材的电影,更多的是考虑到体育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观,能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从而削弱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但电影上映后的结果显示俄罗斯电影在中国“高口碑,低票房”的现状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基于前文对电影评论的分析,对于当前扩大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让更多的中国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俄罗斯的电影,可以借助拉斯韦尔的“5W”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一)调动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在电影宣传的过程中传播主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传播内容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扩大传播主体的数量和范围,调动影片的创作团队,主要演员,国内明星以及广大群众一起对影片进行宣传。

 

  对主创团队而言,可以通过到各地举办路演活动或参与综艺节目的录制来增加受众对电影的关注度。同时在电影上映后,利用知名电影人的“影响力”在新浪微博、抖音或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电影相关信息及观后感,激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对电影的热烈讨论,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传播效应,使受众成为有效的信息传播者,从而进一步增强电影的宣传力度。

 

  (二)发布具体化的传播内容

 

  从《绝杀慕尼黑》的影评分析中可以发现,影片中的细节往往更能打动人,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宣传的过程中捕捉影片中的情节片段或标志性物品作为宣传点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尽量避免宏观评价。

 

  此外,电影名称也是影响电影票房的重要环节。

 

  《Движениевверх》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更像是一部谍战片,而非体育片,完全改变了俄语片名的原意,为电影重新取名,不得不说片名的选取是十分失败的。很多观众在对影片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往往仅因为对片名和海报无感而拒绝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相比于庄严炫酷、晦涩难懂的片名,口语化或者矛盾化的片名更具有吸引力。

 

  (三)利用针对性的传播媒介

 

  电影宣传的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传统传播以及网络媒介传播两种。传统传播主要表现为召开发布会以及电视宣传等,从宣传策略上看,影片《绝杀慕尼黑》在中国的宣传除了多开展路演活动外,还可以借助央视体育频道CCTV5的平台进行推广,扩大电影的影响力。网络媒介传播即借助互联网实现传播效果的方式,制片方可以多与中国的社交媒体展开合作,比如在中国最大的娱乐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开通电影官方账号,通过微博热门话题增加群众的讨论度,通过微博大V推荐影片,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宣传方式。

 

  (四)选择集中化的受众群体(下转第16页)

 

  传播受众作为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再只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其话语地位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6],因此可以针对电影主题确定可能感兴趣的受众群体进行集中宣传,更容易凝聚受众的力量,形成“粉丝效应”,带动每一个个体对电影进行宣传。比如电影《绝杀慕尼黑》的主题是篮球,观众群体主要以热血青年为主,因此可以多到高校中进行宣传,提高其在年轻人中的认可度,促使大家主动向他人推荐这部电影。

 

  (五)争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电影票房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传播效果决定的。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公开透明,每个网民都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接收到影片相关的各种信息,影片的前期宣传是影响电影传播效果的关键之一。影片《绝杀慕尼黑》2017年在俄罗斯上映两年后被引进到国内,而“字幕组”早在2018年就上传过资源,在俄语圈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无形中为电影前期宣传奠定了一定基础。此外在影片上映前,还可以通过间隔发布不同风格的预告片,多举办丰富多彩的点映活动,提前为电影造势,达到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引导其进入影院观看影片,使电影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资料来源:《〈流浪地球〉在俄罗斯上映俄民众:期待看到中国电影》[EB/OL].2019年6月7日,搜狐网,http://www.sohu.com/a/319119260_115376.

  [2] 资料来源:《〈绝杀慕尼黑〉首曝首告“熊鹰之战”火药味十足》[EB/OL].2019年3月19日,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19/0319/11/EAKK2JAP000380D0.html.

  [3] 冯莎.豆瓣电影评论文本的情感分析研究--基于2017年电影〈乘风破浪〉爬虫数据[J].中国统计,2017年第7期,第30页.

  [4] 资料来源:豆瓣网,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024959/,2019年7月11日访问.

  [5]冯莎.豆瓣电影评论文本的情感分析研究--基于2017年电影《乘风破浪》爬虫数据[J].中国统计,2017年第7期,第31页.

  [6]马一川.《嫌疑人X的献身》传播特征分析[J].中国电影市场,2018年第7期,第29页.

  [7]李锡奎,严功军.俄罗斯媒体涉华经济报道分析与传播反思[J].现代传播,2015年第12期.

  [8] 许华.中俄文化交流可待“官民共热”[R].环球网,2019年7月9日.点击查看>>俄语影视欣赏论文(精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