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论《史记》中曹无伤告密及被杀的原因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力作,而《鸿门宴》又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从古至今,历代学者对有关《鸿门宴》的情节、人物、表现手法以及影响等诸多方面都进行过详细地剖析,尤其是有关《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受到接受者极大的关注,不仅主要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张良等人,就是一些次要的人物形象,如范增、樊哙、项伯等人,也成为大家研讨的对象。在研究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塑造时,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似乎还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曹无伤。是不是项羽愚蠢而又冲动的行为(包括言辞)直接导致曹无伤被刘邦“立诛杀”的呢?曹无伤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曹无伤之死,就离不开曹无伤这个人物形象。在《史记》全书中,“曹无伤”作为人名仅仅出现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凡6次,并且均出现在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中。现将这6次的文本摘录如下:

《项羽本纪》记载如下:

1.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横线为笔者加注,下同)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高祖本纪》记载如下:

4.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

5-6.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从以上文本记载来看,《项羽本纪》里只记载了曹无伤告密的内容,而没有具体记载告密的原因,但是在《高祖本纪》里则把这一点补足了。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而感到恐慌;第二,曹无伤想要自保乃至“欲以求封”。

曹无伤之所以感到恐慌,是因为闻项羽大怒,欲攻沛公。曹无伤的这种恐慌感应该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项刘双方军事集团实力的悬殊对比,以及所预示的项胜刘败的必然趋势。心理学认为,对于恐慌者来说,他会用自己设计的对未来事件的不利预测恐吓自己,引起他对未来的恐惧,使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在其意识中变成现实“可行性”;此外,心理学还认为恐慌是主体受作为严重威胁生命的信号的超强刺激物作用而形成的。这种刺激物的特征是力量超乎寻常、突然、短暂而单一。而项羽对战败的敌人所施行的灭绝人性的残酷打击正是带给曹无伤恐慌心理受到严重威胁生命的信号的超强刺激物。

对于第一个方面,双方军事集团实力的对比,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进行了精炼的描述。

《项羽本纪》记载如下:“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高祖本纪》记载如下:“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记载来看,两者大致相同,但又有着各自的侧重。《项羽本纪》在陈述完双方的兵力对比之后,又陈述了双方的驻兵地点:项羽“在新丰鸿门”,刘邦“在霸上”。这一陈述强调了刘邦集团在地理位置上距离项羽集团是非常近的,随时处于项羽集团军事打击的势力范围之内,这对于刘邦集团是极其不利而又危险的。之后在鸿门宴刘邦与部下研究逃席的一段情节中,司马迁又两次强调了新丰鸿门与霸上两者间的危险距离:第一次是以陈述的方式表述的:“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项羽本纪》)第二次又借刘邦之口加以强调:“从此道(指“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