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爸爸去哪儿》的传播价值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改编自韩国综艺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由《变形计》制作人谢涤葵及其团队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及其团队联合打造。节目内容是五位明星爸爸单独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偏远地区体验生活,包括许多有趣的环节。节目为观众展现了许多平凡、温馨抑或艰难的时刻,观众从欢笑和泪水中得到了巨大的感动,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取得骄人的成绩,甚至形成新的社会现象。节目不仅为湖南卫视、广告商和明星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口碑,也引发了人们对节目本身价值的讨论。
一、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人们企图从电视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情绪的出口,电视承担了满足受众心理诉求的责任,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大众传播中十分重要的受众研究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从中得到满足。早在《爸爸去哪儿》之前国内其实就已经有多档亲子教育类节目,诸如《饭没了秀》、《剪刀石头布》、《变形计》等等,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而《爸爸去哪儿》将娱乐明星与亲子教育相结,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娱乐文化和教育文化,满足了受众的窥探、娱乐、治愈等多种心理需求。
(一)对娱乐的诉求
赖特关于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提供娱乐。《爸爸去哪儿》的娱乐功能十分显著,节目中邀请的参与嘉宾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娱乐性,林志颖、田亮、陆毅、黄磊等都是公众的焦点,这些公众人物的身份本来就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除了明星,萌娃们更加吸引眼球,森碟、王诗龄、kimi、姐姐、多多等等,都拥有大批粉丝,孩子们的童言童趣让观众觉得喜闻乐见,星爸加萌娃的组合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节目充分满足了观众对于娱乐的诉求。
(二)对治愈的诉求
孤独的大众需要被治愈,英国学者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说过:“当代社会个体在社群和道德崩溃的语境中,变得孤独、疏远和失范,他们仅仅接受经济和契约关系,他们变得毫无个性,成为大众的一份子,而他们可以得到的唯一资源就是接受大众媒介的摆布。”②在大众媒介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近也变得越来越远,人们趋向于在社交媒体上交流,现实生活中却难以靠近,以致于人人都觉得孤独。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生活的压力和匆忙的步伐再加上孤独的内心让人们急于寻找治愈心灵的方法。《爸爸去哪儿》的出现让观众感受到了一阵治愈之风,在节目中,明星们只是平凡的父亲,荧幕上取代自私和暴力的是父亲们无私的爱、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观众的心灵在真善美的感染下得以治愈。另外,《爸爸去哪儿》适宜于全家老少一起观看,让观众既能感受到节目中的欢笑,也能自享天伦之乐。
(三)对美的诉求
中国地大物博,节目组每期选景都不同,腾格里沙漠、云南普者黑、海林雪乡、天坑地缝、都江堰原始森林、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等,每一个地方都有美不胜收的风景,节目带着观众跟随镜头一起去旅行。美景固然赏心悦目,节目中的人文情怀也是美的体现。《爸爸去哪儿》节目组每到一个村落就会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淳朴的老乡们拿出自家的食物招待节目组,提供住处,当孩子们拿着菜篮子去找菜时,老乡们也热情慷慨地帮助他们,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仅为观众展现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还以最高礼节欢迎节目组。山村人民的善良与淳朴对于处在水泥森林中的城市人来说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山美、水美、人美,节目将自然的几大要素融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出美丽的画卷,满足了观众对美的追求。
二、本土文化的融入
《爸爸去哪儿》虽然引进了韩国的版权,但在此基础之上,制作组加入了许多本土化的元素,融入本土文化,毕竟中国和韩国具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受众心理。
(一)叙事个性化
跟韩版相比,《爸爸去哪儿》增加了线索和独白,更加注重清晰的线索和人物内心的感受,增加了由李锐担任的“村长”一角,将主持人和谐地融入到节目中。村长负责讲解录制流程、任务要求和游戏规则,让嘉宾和观众都对整个节目有大体了解。另外,人物的内心感受也成为节目重点之一,《爸爸去哪儿》对父亲的采访独白增多,比如第一季最后,爸爸们给自己的孩子写了一封信,对着镜头念出自己的心声,第二季最后,爸爸谈孩子参加节目后的变化,这些真实的内心感受打动了许多观众。
(二)多媒体包装
节目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对《爸爸去哪儿》进行全面包装,在开播仪式上邀请了参演的五位明星和孩子们,与观众互动,节目组还专门配备工作人员记录观众的笑点,以进一步改善节目内容。与韩版不同,湖南卫视版的《爸爸去哪儿》片头制作了Q版动画,动画中爸爸叫孩子起床、穿衣服、刷牙、吃早餐、收拾行李、出发的行程,配以轻松的小调,开头就营造了一欢乐的氛围,动画更能够吸引小观众。③另外,《爸爸去哪儿》还录制了主题曲,由出演者中的五对嘉宾演唱,曲调朗朗上口,歌词温馨动人,播出之后走红于街头巷尾,人人都会哼唱。节目播出后,《爸爸去哪儿》在微博、微信之类的新媒体平台上大量制造话题,比如“黑米哥哥”、“高冷男神”、“包子姐姐”等等,引发了高关注度,形成了节目组、明星与网民的圈形互动。前两季结束之后,《爸爸去哪儿》都推出了大电影,乘胜追击,在院线、电视和参演明星的微博上大做文章,收获了不错的票房,这是利用多媒体打造节目产业链的尝试。
(三)合理植入广告
中国的电视行业离不开广告,而广告太多必定引起观众的反感,但是《爸爸去哪儿》为了保证节目的质量,在选择合作广告商时十分慎重,既注重广告产品本身与节目的贴近性,又严格控制广告数量。节目中的999小儿感冒灵、思念水饺、英菲尼迪汽车、伊利QQ星、青蛙王子、去渍霸等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广告商。节目中的广告跟嘉宾和观众都有较大的相关性,商品的受众定位与节目的受众定位相同。比如思念水饺,就借助节目为观众呈现出健康饮食的概念,同时也宣传了自身产品,伊利QQ星和青蛙王子都是小孩子经常使用的商品。而英菲尼迪汽车相比其他商品而言关联性弱一点,但是作为新品牌,要刻意打响知名度,所以它的广告走了温情路线,符合节目的气质,以全家驾车出游的亲子概念来推广。《爸爸去哪儿》的广告比较贴近生活的一面,相对较为合理,对于节目组和广告商是双赢选择。
三、社会问题的反映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引起众人的关注,除了节目本身的趣味性、娱乐性之外,还有节目中反映出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让观众在体验轻松快乐的同时也反思我们的社会现象。
(一)父性教育的缺失
《爸爸去哪儿》当中暴露出的问题让观众看在眼里,思在心中,节目中的爸爸们不会给孩子梳头发、不会给孩子穿衣服、不会给孩子做饭、不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我们不禁沉思:父亲本应该是孩子的大树,为什么对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父亲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但却成为了养儿育女的局外人,《爸爸去哪儿》恰好切中了家庭教育敏感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