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不能及时就新闻事件做好采访工作,失去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访之前未能做好统筹准备
一次成功的采访所必需的基础与前提是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做好的充分准备工作。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必须建立在自己充分了解、研读、分析、思考采访主题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物,才能针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采访,紧紧围绕事件主题完成采访活动。完善的统筹准备还能帮助记者合理预测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遇到的难度,从而对采访模式进行合理构建与灵活变化,做到采访过程的游刃有余。然而,当前一些新闻记者不重视前期统筹工作,往往随意发挥,盲目自信,导致采访过程存在脱离主题、程序混乱、氛围不融洽等众多问题,造成采访质量偏低。比如在对上访类新闻进行采访时,往往会因此类新闻自身特征,导致出现上访原因复杂、年代久远、牵扯部门过多、责任分配不清等问题,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做足资料准备,切忌听取片面之词,否则会造成舆论错误。
(二)提问不能捕捉关键点
新闻采访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问,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提问中抓住重点和关键点。但是,现实中大多数新闻记者缺乏综合素质和采访能力,采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较为随意和粗浅,不能针对事件的核心的主题进行提问,甚至有的记者还会跑偏,不能发现并抓住问题的重点。还有部分记者提的问题大而空,往往使被采访者摸不到头脑。比如一位记者采访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时,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么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回答说:“你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回答不了。”与之相似的还有“你对此什么看法?”、“你的感想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等,问题都过大,及时得到回答,也是空泛性的,缺乏针对性,新闻价值较小。
(三)不能准确定位采访关系
在采访过程中,信息的成功获得还需要新闻记者利用一定沟通技巧,准确定位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从客观上来说,客观公正是新闻采访强调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使用平缓的语气和声调,采取谦虚的态度进行提问。但是现实中众多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部分新闻记者出于猎奇心理、审问心态等,使用傲慢或带有嘲笑讽刺的语气,或者是处处彰显出自己的高高在上,更有甚者,向被采访人提出尖锐刻薄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和紧张,造成采访气氛的不融洽,影响采访质量。而以提问尖锐著称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在采访过程中便很重视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其提出的问题即使尖锐,但始终不会凌驾在被采访者之上,尤其是当被采访者是弱者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闻采访必须重视平等的关系定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