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分析——以《日食记》为例
《舌尖上的中国》让2013年的纪录片作品显得有些平静,以《日食记》为首的美食类短视频,因其平民化选题,人格化叙事以及诗意化的视听语言等创作手法,受到年轻尤其是女性受众的吹捧和喜爱,同时开启了纪录片的不同形式表达手法。
一、纪录片选题
首先,该纪录片创造了非常优秀的选题。审美感受、情感活动、社会功能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文化与意蕴。《日食记》不仅准确地抓住了广大受众对美食的浓厚兴趣,而且在选题上实现了多样化,尽可能的挖掘不同地域、不同风味、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美食和情感故事。
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纪录片与电视栏目相结合,纪录片的栏目化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首先是选题的创新性,片中将生活中看起来最平常的食物用简单但十分新颖的做法呈现给大众,很大程度上的唤起了观众的跃跃欲试心理。相对于新媒体来说,电视、广播和报纸- -时间似乎全都进入了风烛残年。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方式十分符合当下社会文化消费特征,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另外,该纪录片的创新性还体现在题材的选取上,选题更偏向于与大众的生活情绪和成长经历向关联的话题。如《阿婆的肉圆》《思念中的月饼节》等,不仅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建构了一个与观众共通的情感对话空间。
二、情感外化的表达方式
《日食记》采用了动物视角对节目进行叙述表现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本片中的动物酥饼是一只可爱的猫猫,它的出现给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温馨的感觉,从猫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一举动,并且配上有趣的文字,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不得不让观者驻足来细细品味这档美食纪录片。
细细地品味生活,淡淡地品尝人生,《日食记》这部纪录片中的情感不仅仅是对美食的偏爱,镜头下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承载了纪录片制作者的浓浓情感。温顺的猫咪、洁净的房间、考究的餐具,这些生活里的点缀都让人感受到了纪录片制作者的用心良苦。看似简单的生活,却包含了对生活的深情。根据天气的不同:可以烹饪出搭配专属于各种天气的美食,不管是怎样的心情面对美食,美食也可以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舌尖的记忆也是可以无比的动人,甚至是回味无穷。根据节气的不同:可以烹饪出符合春、夏、秋、冬不同口味的美食。春天的桃花酥,甜甜的口感就像是无限期待的桃花运,点点甜蜜上心头。夏天的绿豆汤与凉面,那是去除“心头”热的良方。秋天的桂花糖,那份甜美沁人心脾。冬天的肉夹馍,不管是多冷的天儿,似乎只要咬上一口,所有的严寒都会瞬间消失殆尽。根据节日的不同:端午的粽子,可以是香软的糯米,也可以是咸淡相宜的肉粽,个个饱满的背后,是浓浓的祝福。中秋的月饼,本片呈现了水晶月饼是由芒果馅儿、樱桃馅儿为主要材料,颗颗透明,表达了思念就像这月饼馅儿,既透明也触摸不到。
另外,在《日食记》的2017年份的镜头下,我们不难找到童年的踪迹。《日食记》的完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有各色各样的美食,甚至也包括了不同时代的美食,并且将不同时代的美食推送到观众眼前,勾起观众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油墩子”的制作,让人回味起小时候放学后从家里厨房里飘出了的香味,这是妈妈的味道。“冰糖葫芦”,本片的标签是童年的执着。山楂串起了冰糖葫芦,串起了回忆,串起了逐渐消失的单纯。
三、摄影技巧
(一)从拍摄画片的构图角度探究
对于纪录片的拍摄,不仅仅要突出拍摄某一主要事物的与主题和谐,整个画面的和谐才是重中之重。不同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其审美特质也有所不同。《日食记》这部纪录片的整体画面美好,呈现小清新的气息,在镜头下的各个物体都很鲜活,各个重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平衡的拍摄画面,呈现了良好的拍摄效果。
以近期的《日食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