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多感官教学方法与案例

【生物系论文】【摘 要】多感官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甚至是舌、鼻等参与学习,其设计用不同的信息形式承载同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多感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21-02
一 多感官教学
多感官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习方式安排、学习结果评价等教学活动组织上,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动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能。从感官的维度上来学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更易被接受,不易遗忘。
二 多感官教学法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
感觉的发生,是建立在生理学的各感觉器官(主要有眼、耳、皮肤、舌和鼻等)功能协调发挥的基础上的。如人类对自然界的印象和记忆,70%甚至90%以上是通过眼睛看到的。
一项大规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依次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学生(95%)。从以上结果,我们可得到两点启发:(1)不同的学习通道,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只带着耳朵听,不如只用眼睛看。(2)多感官参与学习比单一感官参与学习效果要好。随着参与学习的感官的丰富度增加,平均回忆率明显增加。
三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多感官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
多感官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甚至是舌、鼻等参与学习,其设计用不同的信息形式承载同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以下是采用多感官教学的高中生物课堂案例。
1.动手操作,眼看、手画——视觉手段的应用
多感官教学法适用于观察类实验的学习。学生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过于抽象,如果仅仅是教师讲授,或者动画演示,显得生硬,有填鸭嫌疑。可通过眼看手画给不同分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植物根尖,材料应易得且便于染色体计数(如洋葱2N=16,蚕豆2N=12,水稻2N=24,豌豆2N=14),让其分组进行根尖生长点有丝分裂观察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实验对象的各时期图像,并在实验报告上绘制下来。虽然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和绘画功底各有差异,可若把镜下的世界画在纸上,就都显得兴趣十足。此时学生并不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但所绘即所见,充满真实性和代入感。每组学生讨论本组同学所绘制的几个图像染色体数目行为变化的可能的顺序,通过讨论对其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得出相对合理的排序和解释。
不同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可以展示绘图,可以口头报告(动口),求同存异,去伪存真。此时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细节上学生未考虑周全之处。
在这样的设计下,不仅完成了教学知识目标,且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情感更易接受新知,因为这些知识不是“老师教的”,是“自己学的”。高中生物大量实验内容,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观察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低温诱导多倍体的产生》等,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2.动耳听故事,听后复述,举一反三编故事——听觉手段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经常遇到主观论述题,能体现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知程度和语言组织能力的高低。如该过程的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实验原理是?实验步骤是?两者之间差异是?学生对这类问题有三个难点:(1)专业术语晦涩难懂难记,死记硬背后仍不会应用;(2)思维逻辑混乱;(3)语言组织能力差。教师可在教学中采取听觉手段应用,将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解决这类问题。如“免疫调节”教学中,故事展开:教师先将人体比作一座“城池”,免疫过程是一场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的“战争”,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相当于“城墙”,第二道防线相当于“内护城河”;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是具体的“战役”。先介绍体液免疫,吞噬细胞是信号兵,呈递抗原信息给指挥官——T细胞,T细胞呈递给作战队的队长——B细胞,B细胞派出(增殖分化)弓箭手(不能直接与抗原接触)——浆细胞,弓箭手射箭(分泌抗体),特异性射中敌人(抗原)。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呈递、识别、特异性识别等晦涩的专业名词,记住各细胞的功能。故事浅显,便于复述。学生初步学习后,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讲故事,先讲给自己听,再讲给同学听,回家讲给家人听。第二节课时,让学生上台复述。还可鼓励学生尝试将“细胞免疫”编成类似的小故事。互相讲故事,看哪个故事合理有趣,如何处理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免疫效应的不同点。编得好的大力表扬,不好的应予以肯定合理之处,指出不当之处。
再如,把光合作用比喻为一场盛宴,叶绿体比喻为巧妇,光能是能量来源,CO2和H2O是米。故事开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复述是课本文字(阅读)、老师讲授(听觉)、学生个人理解(动脑)与语言表述(动口)的合成,是积累专业知识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的手段。将复述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具体深刻的认识,记得清晰、牢固。
3.画一画,剪一剪,动一动——身体运动手段的应用
教师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中,安排学生根据所给的DNA序列,画出mRNA链,并剪下来,再剪一个核糖体模型,中间割出2道竖线,竖线间的距离恰好能容纳6个碱基序列,将信使RNA单链的起始密码子位置穿在核糖体上,然后让学生从备选的多个携带不同氨基酸的转运RNA中选取有特定反密码子的,放入核糖体和信使RNA的相应位置,沿着信使RNA链,拉动核糖体,模拟翻译过程,直至终止密码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掌握了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动手做模型,模拟转录和翻译动态过程,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基因工程”等内容也可尝试此法。
此外,在教学中可经常使用多感官手段。让学生看,如豌豆的相对性状,黄子叶、绿子叶,圆豌豆、皱豌豆;豌豆花的龙骨瓣总是闭合的——保证了严格的自花传粉。让学生听和讲:听多媒体、听老师讲、听同学讲;讲给自己听、讲给别人听。让学生尝圆粒豌豆、皱豌豆哪个更甜。让学生摸:R型菌S型菌菌落手感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画:画细胞的显微结构,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等。
上述实例仅仅是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初探,每个实例各侧重一种或两种感官教学。两者之和大于整体,多感官教学亦如此。但在实际运用中,无需刻意追求感官刺激的丰富性,而忽略了实际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针对不同感官优势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感官教学组合。在新课标理念的支持下,结合多媒体技术,倡导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应多尝试、多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大胆运用于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方有创新。
参考文献
[1]孙世晓主编.生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李金钊.多感官教学: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J].现代教学,2009(6)
[4]赵瑞芬.多感官参与下的高中生物课例设计与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15)
〔责任编辑:庞远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