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浅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的门槛降低,自媒体等舆论领袖可以借助网络将普通的新闻消息变为公共事件。一方面,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有补充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足,网路媒体也容易促使假新闻、反转新闻等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为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文就以王凤雅事件为案例进行分析,借助克罗斯的谣言公式,从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和公众批判力三个角度探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一、事件综述

2017年,河南太康三岁女童王凤雅不幸患上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亲杨永芹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2018年3月,有爱心人士称,王凤雅的父母将善款提现后并未用于救治王凤雅。5月4日,王凤雅因病离世。5月24日,自媒体“有槽”发布《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一文,再次将这一事件拉进公众视野,该文称:王凤雅父母用募得的15万善款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却放任女儿的眼病不断恶化。这个消息经网络传播后,王凤雅的遭遇立刻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网友纷纷指责王凤雅的父母涉嫌诈捐。但随后新闻出现了反转。有媒体报道表示,儿子的兔唇治疗费是通过嫣然基金申请提供的。此外,当地警方也表示,经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所筹善款为38638元,基本用在了女儿王凤雅的治疗上,并不存在诈捐行为。

二、事件中蕴含的网络谣言传播机制

王凤雅事件是一件典型的反转新闻事件。事件前期王凤雅的妈妈为女儿的眼疾在网络直播平台募捐,获得网友帮助。后来事件发展期,有自媒体公号开始对善款用途进行质疑,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及自身的影响力爆发并引导公众舆论,产生谣言。事件后期,权威媒体开始发声,新京报、澎湃先后发表多篇评论,对自媒体大V带节奏、编故事的言论提出批评,呼吁网友应多些理性。政府相关部门也介入调查,公布了善款去向,澄清了诈捐的谣言。

由此可见,谣言的产生及传播是导致反转性新闻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谣言传播公式的框架下,具体分析谣言传播机制可以更好的理清事件发展脉络,为避免因谣言造成的反转性新闻的出现提供建议和帮助。

谣言公式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出的。他们认为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事件的重要性,另一个是证据的暧昧性,即R=I×A。之后传播学者克罗斯对这一公式进行了补充,其认为,谣言的发展也与公众的焦虑情绪有关 ,因此,克罗斯在公式中加入了“公众批判能力”这一变量,提出:R=I×A/C,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虽然后续也有许多其他学者对谣言公式进行发展补充,但目前学界都普遍运用克罗斯的公式进行分析,所以,笔者也将根据这一公式对王凤雅的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和探析。

(一)事件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水滴筹为代表的网络募捐平台也发展成为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网络募捐也产生了许多热点事件,如2017年腾讯公益推出的“小朋友画廊”活动就在朋友圈中刷屏,许多网友纷纷献出爱心,参与支持公益活动。网络募捐已被大众所接收,逐渐成为了常见的社会活动。

但另一方面,随着募捐方式越来越便利,募捐形式更加多样化,许多人也利用网络募捐进行诈骗,利用网友的爱心谋私盈利。如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就对网络募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网友们一面积极地参与各项募捐活动,一面也要警惕着诈捐的再次出现,对网络募捐及诈捐行为较为敏感。

此外,网络募捐与人们的关联性也较强。许多人在重大变故家庭财力不支后都会选择用网络募捐的形式寻求帮助,网络募捐这种公益活动也慢慢增添了社交属性。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诈捐的消息流出,就会引发人们大量的关注。自媒体“有槽”发布的《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一文用词尖锐,观点偏激。文中“永远摆脱了罪恶的父母”、“(患此病的)95%-98%的患病儿童能够康复”等指向性明显的言论,将舆论矛头对准王凤雅的家人。网友们纷纷评论批判,舆论关键点也集中于“重男轻女”、“骗子”、“杀人”等词汇。一大批自媒体文章借机抓住热敏标签开始对事件进行发酵,如 “因父母重男轻女,被利用诈捐殴打致死”、“她喝米汤,弟弟吃鱼”、“如果王凤雅是个男孩?”。这些话语体现了社会矛盾现象,触碰到了人们的痛点,并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在微博中形成了热门话题,也为谣言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事件模糊性

一方面,谣言的传播离不开模糊的环境,而模糊性的始作俑者,莫过于来自当事方对事实真相的有意遮蔽甚至是扭曲。在王凤雅事件中,一些自媒体发文质疑王凤雅父母诈捐,将原本筹来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给儿子治唇腭裂,其“重要证据”仅仅是一张王凤雅母亲带儿子在北京某医院就诊的朋友圈截图。此外,有的自媒体还运用模糊的叙事手法,更加引起网友的误解。如曾引起刷屏转发的漫画《“救我……”3岁女婴正在等待被父母拖死》,就以漫画的形式对事实进夸大描述和感情渲染,描绘出王凤雅被家人虐待的场景,加深了“重男轻女”、“诈捐”的印象,模糊了事实的真相。虽然后来作者站出来致歉,但对网民的舆论误导已成为事实,产生的不良后果已不可弥补。

另一方面,谣言来袭,如果有关部门不尽快发声,澄清事实真相,就难以扼制谣言的发展。从4月9日“作家陈岚”在微博上实名举报“3岁的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开始引起大众关注,到5月24日微信公众号“有槽”发布《王凤雅小朋友之死》一文,引发舆论高潮,关于王凤雅的舆论一直都没有停过。

(三)公众批判力

在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如果热点事件的权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公众将无从判断事件真伪。而部分网友缺乏冷静态度和理性分析,很可能会被一些谣言所误导,促进了谣言的增长。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模仿与“匿名性”传播特点凸显,网友受到了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在从众心里的影响下纷纷转发热点微博,形成群体极化的现象,造成了谣言的传播。同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为了避免受孤立不得不转向沉默,舆论在不断的发展中走向极端化。当舆论爆发的时候,多数人把矛头指向了王凤雅一家人,开始时仍然有一部分人对此种言论持怀疑态度,后来这种声音逐渐被更多的对王凤雅家人指责的声音所淹没,从而使得舆论极化。

此外,在匿名的状态下,个人社会责任感缺失,人们在面对事件时内心的不安感和焦虑感也导致自身的判断力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真相传播的难度,促使谣言的扩散。舆论领袖牵扯到重男轻女、诈捐、消极治疗等社会痛点,导致众多网友在接触信息的时候不思考真相如何,只因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想而进行舆论谴责。

三、小结

在王凤雅事件中,自媒体占据着事件一开始的话语权,“诈捐“、”重男轻女“的敏感性词语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激起舆论和愤慨情绪,造成新闻真实性缺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媒体导报缺失,造成了谣言的大量传播,但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事件的真相才一点点被剖析展现出来,谣言才得已终止。

通过用克罗斯的谣言公式对王凤雅事件的分析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谣言的传播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网络谣言从产生到扩散,每一个环节彼此都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根据谣言公式,我们也可以得出制止谣言的方法:一是及时公开信息,让谣言止于真相。在热点事件发生时,政府和主流媒体应及时公布事件真相,消除大众的焦虑,遏制谣言的发展。二是公众提高鉴别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大众应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避免被舆论操控;意见领袖也应自我监管并起到扩散真相和辟谣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网络监管,让谣言止于法治。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让造谣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