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化及其传播研究
一、女性在历史上的地位
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历史使儒家思想对人们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在妇女观念上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中对女性有约束力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等思想无不要求女子对男子要忠贞,要听话,要恪守妇道。其次,在以男性霸权主义为中心的礼教社会中,都是以维护男子利益为主的,向来都只是强调女子对男子要毫无条件地顺从、服帖,特别是要忠贞不二,而男子除了心安理得地接受以外,还可以毫无愧疚地纳妾。女子没有坚持所谓的“坚贞”,整个社会恐怕都无法容下她,对其进行惩罚可以说是既“合理又理所当然”,而对其进行的惩罚措施则有如浸猪笼、沉塘甚至火烧等残酷的行为。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中,依然不变的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历史,文学史毫无疑问自然也是男性书写的历史,这表现在无论是文化典籍、历史文献、还是日常生活,不难发现都是男性的话语,对女性角色、地位与本质的塑造无不是男性在操纵、定位,女子只能依从。这其中,也有女性发出的声音,如《诗经》中的《氓》,可以看出早期女子反抗意识的觉醒,虽然只有微弱的火苗。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要说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应该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普遍性的思想解放,进而唤醒了“沉睡”良久的女性主义。这次运动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呼唤妇女解放,已经不仅仅是要将妇女从封建的枷锁中释放出来,更是为了批判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得益于教育,女性通过受教育,得到了和男性平等对话的可能性;得益于教育,女性开始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反思,开始从被禁锢的狭小的一方世界中走向复杂的大世界。
在“五四”中觉醒的妇女,不仅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开始为自己而活,正是这样的历史条件促成了“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群体的出现,如张爱玲、苏青等。这些新时代的女作家的创作并不是无病呻吟式的消遣,相反,她们的写作开始面向社会,无论是主题还是内容都不再以男性为对象。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五四”中崛起的女作家们还只是处于刚刚崛起的状态,创作的内容还不能从性别角色的方面来反思,而从她们的作品中更可以看出,她们虽然在反抗“男尊女卑”,但是她们所塑造的容忍、牺牲和温柔的女性形象,似乎还并不能完全摆脱男尊女卑的意识。
到50年代至70年代,女性作家们的写作也无法摆脱这种无性别意识,直到80年代出现的个性化社会意识才使她们关注自我,开始摆脱原有的性别角色的禁锢,并将其进行叙事写出以两性关系为主旨的作品。但是男性却没有女性这样的觉醒,男性作者笔下的主角形象依然是男子为主女子地位低下。对男性的这种表现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进行过独立的妇女运动,也遭遇过漫长的男尊女卑、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很难形成对女性主义的普遍认识,因此即使是一些在先锋位置的具有批判意识的男性作家也很容易对文学理论中的女性主义产生误会,因此也就无法避免地产生抵触心理,通过当时的几部著作就可以看出来。至今依然被誉为史诗著作的《白鹿原》,男权观念可谓是肆无忌惮地流露,女性的低下地位、男性的霸权意识、男人一味地以征服女人为荣……这些无不在说明哪怕社会发生了变化,男性的性别角色依然没有改变。
在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一些女作家开始将自己放置在主体的地位上进行思考,这样毫无疑问会改变她们在文学创作时所遵守的一些规范,不仅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安排上、情节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叙事模式和情感的走向上。在文学中女性主义视角的加入,不仅能够强调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结构中的地位,还要求女性拥有自己的思想并开始从自己的视角看待文学的各种现象。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开始由以往的仰视男性卑微的心理,逐渐向平视男性自信的心理转变。
三、女性主义的文学创作
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女性主义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