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脑卒中也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发病比较突然的脑动脉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闭塞、狭窄,甚至破裂而造成的脑血液循环障碍。通常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类是缺血性脑卒中[1]。脑卒中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复发率,更有极高的致死率、致残率。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致死率已大大降低,同时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2]。本院分析 2008 年 9 月 ~2010 年 9 月在本院经 CT 检查证实患有脑卒中的患者 100 例,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 2008 年 9 月 ~ 2010 年 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100 例,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各50 例。其中男 58 例,女 42 例,年龄 34 ~ 81,平均( 62. 5 ± 3. 3)岁,发病最长 4 d,最短 1 d,平均( 2. 2 ±1. 5) d。患者中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 组采用常规护理。B 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 ①做好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耐心开导引导患者,平复患者情绪,护理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及鼓励。②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 每天应对患侧肢体保持按摩 2 ~3 次,用 50%的红花乙醇从近端关节开始按摩到远端关节,每个关节每次需按摩 10 ~ 15 下,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③保持好患肢良肢体位: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采取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仰卧位交替的方法每 2 小时为患者更换 1 次体位,把患侧卧位的肢体摆放好,以防压疮。④进行康复训练: 护理人员要让患者渐渐借助棍棒,绳索的简单设备,每天可进行 2 ~3 次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抬腿等简单的活动,每次可持续 20 ~ 30 min。当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有一定进展且肌力恢复达到三级时,患者可进行主动训练,包括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站立训练以及行走训练。⑤做好出院健康指导[3]: 当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出院后仍需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只有持之以恒,患者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回访。
1. 3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的标准是: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行动自如,病残程度为 0 级。显著进步: 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病残程度为 1 ~ 3 级; 无变化: 患者肢体功能无恢复迹象,治疗前后无变化; 恶化: 患肢感染,出现并发症。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率 + 显著进步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按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进行疗效评定。
1. 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 SPSS17.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t 检验,以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对比情况: 患者经过护理后,B 组基本痊愈率( 42. 00%) 明显高于 A 组( 16. 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B 组总有效率( 86. 00%) 也明显高于 A 组( 32. 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详细情况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情况比较: 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比较,B 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明显比 A 组护理后情况好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详细情况见表 2。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比较突然的脑动脉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闭塞、狭窄,甚至破裂而造成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但对于致残的作用影响微乎其微。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病发后的神经系统重组具有积极的作用[5]。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残疾的可能性,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首先,早期的康复护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平复心态,减少焦虑、紧张、暴躁等症状,尽早建立康复信心,能够帮助患者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对待康复治疗,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次,护理人员每天应对患侧肢体保持按摩 2 ~3 次,每个关节每次需按摩 10 ~15 下,通过对患肢的按摩可以有效避免患肢肌肉废用性和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患者入院当天起,护理人员要为患者采取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仰卧位交替的方法每两小时为患者更换 1 次体位。保持患者患肢良肢体位可以有效避免痉挛的发生以及预防患肢水肿、关节畸形及失用性综合征。再次,在患者能够自主活动前,应渐渐借助棍棒、绳索等简单设备协助患者患肢做一些简单的活动,例如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抬腿的活动等[6]。每日可依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护理人可通过患者恢复情况,让患者进行适量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服、沐浴、如厕等训练,使患者逐步恢复行动能力。当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出院后仍需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只有持之以恒,患者才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回访。
本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更能从根本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致残情况,加快患者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步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从而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4 参考文献
[1] 詹若燕,罗秀娟,陈妙玲 . 早期康复干预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 4) :379.
[2] 胡乔冰 . 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 4) : 16.
[3] 黄凤形 . 脑卒中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6( 3) : 187.
[4] 彭 凌 . 舒适护理时脑率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 1A) : 11.
[5] 闫国平 . 臧大维,王志芝 . 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6( 6) : 397.
[6] 彭 源,燕铁斌 . 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6( 1) :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