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自隋朝灭亡后,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唐王朝在吸取隋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使得唐王朝迅速强大,国力日益繁盛。经济的繁荣昌盛进一步刺激了文化的发展,诗、文、词、绘画、书法、舞蹈百花齐放。兴起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得到很大的完善,扩大了寒门子弟的仕进道路,贫民阶级也是志气满满,准备随时报效国家。使得诗歌大气滂湃,缤纷异彩,题材广阔。形成的文化以亚洲为中心,逐渐辐射到世界。其文化的强大实力,顿时让世界叹为观止,让世人充分领略到东方大国的神采。在其鼎盛时期,各方少数民族纷纷归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也随之传入内地,给唐文化的发展融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周边国家为了学习唐文化,也曾派遣使团来华。唐王朝统治者也积极的派遣使臣出使我们周边的国家,宣传汉文化。在此之中,日本是最鲜明的例子。“鉴真东渡”,为日本带去了唐代的佛教文化、日本也有许多的使臣在唐朝为官,两国之间的密切交往,使得日本文化深深的烙上唐文化的印子。直至今日,日本的文字当中还有许多的中国文字。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之下,掀起了日本仿效唐朝制度的“大化改新”运动。至今,世界上许多地方仍有唐人街,也有许多的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可见唐代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了唐朝与西欧地区相互联系的桥梁,是一条集文化、经济、政治为一身的重要交通枢纽。唐朝文化也随着丝绸之路传播,突破亚洲藩篱,走向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融,大大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
一、政治的开明,文化的普及
唐朝在原来隋朝科举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很多考核的科目。文人除了仕进道路之外,还可选择成为有权有势之人的幕僚。随着士族地主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做官不再仅仅是贵族和名门望族的权利,也逐渐突破阶级的藩篱,这样的转变给了那些有着真才实学但是出身不高的文人对于报效国家、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因此,唐代文人对待仕途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贫苦农民和庶族地主阶级的有才之士,对待仕进道路的态度是非常乐观的,社会风气非常良好。一时间,除了官府开办的官学之外,民间的私学也纷纷兴起。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诗“我自横刀向天笑,我辈岂是蓬蒿人。”、“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无一不写得大气磅礴,相当的豪气,正是对这种风气和自身才学的极大肯定。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示,谁有不平事?”这样的例子在唐代数不胜数。再者,士大夫阶级所创造的高雅,精致,俚俗的文化,也主导着全国的文化态势发展,为平明大众为喜爱,并争相模仿。曾流传,诗人白居易作诗,必先念给年老的妇女或稚嫩的孩童听,如若听懂则记录下来,反之作废。这样亲民的集体创作,使文化走向人民大众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这形成了文化的双线推广,形成了唐代独有的社会文化内涵,一方面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的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普及文化的传播力度,使得大多唐人读书识字,是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所不及的。
二、文化的融合,思想的开放
唐文化除了自己独有的高格调成分,也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文学是有着强烈地域风格的产物,用以表达作者自身的主观感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发展和走向,以及当地的思想具有重大影响,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就是一个十分贴切的写照。唐代地域辽阔,物产富饶,人民富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文化的多元性。从地理自然条件上来看,可分为三个自然带。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北方少数民族大多骁勇善战,北方安全问题也是历届统治者所头疼的问题。因此,北方文学的文学作品是慷慨激昂的,反映北方地理环境的。如“大漠沙如雪”也有“跑沙跑雪独嘶”等等壮观的文学意境。也有诗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沧桑感慨。第二自然段就是中部的少雨地带,是唐朝都城洛阳所在地,也是唐朝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地带,是各类文学的交融地带,文学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也高贵描写宫廷浮艳奢华的格律诗,其中以上官仪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也兴起了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豪迈的边塞诗等等。第三自然带是南方地区,南方地势平缓,土壤肥沃,经济中心逐渐的南移,南方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学作品较清丽自然,大有缓缓道来之势,无较大的情绪起伏,更多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逸舒适,恬静淡雅。再加之外来的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物品的传入,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据说唐朝的婚俗是在女方的家里举办,这是在当时的朝代是不可能出现的。出现这种原因的可能那就是这个风俗习惯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一般文化的传入都会被本地文化所排挤,尤其是在封建礼教十分严格的旧中国,这样不合礼教的习俗该是不被允许的,然而唐朝却能够沿用西方的婚俗文化,可见唐朝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其开放的程度对于一个封建的国家来说,是罕见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男女是近乎平等的,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也是出现的唐朝。唐代女子的服饰也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袒胸露乳,大气华贵。
三、经济的繁荣
唐代时局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异常繁荣。经济实力的强大刺激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舞蹈,音乐、绘画等文艺全面开花。北宋诗人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曾这样说道;“赏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四、宗教对文学的影响
唐代对于思想的是非常开明的,对思想的禁锢也并不是那么的严苛,十分的开明。佛教、道教以及西方传入的宗教思想等,都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尤其是佛教的影响更为鲜明,佛教在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流派总多,发展日趋成熟,其中以禅宗最具代表性。
第一,唐代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僧,清代版的《全唐诗》就记载僧人,多达一百多人,作品两千七百多首。诗僧通晓文艺,善于创作诗词,同时又有着高尚的品德、淡薄的心境、和渊博的知识文化。与许多的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相互交流,诗歌赠答、劝善等。寒山、良介、文偃等诗僧,作品都极具特色。
第二,佛教对人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了人们人生理想、生活情趣、生活态度等方方面面。唐代也有诗人作品中直接阐述佛经佛理的。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千古流芳的名篇。这些关于佛理典型的诗作中,除了优美的意境,开阔的视野,品读起来则带有佛教的一点禅机。品味悠长,蕴含充足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佛教融入文学作品,不经拓宽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也丰富了诗歌的思想。
五、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至763年,安禄山等人向唐朝发动政变,俗称安史之乱,这次战乱成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的动荡,引起了文学巨大的变化。在此之前,曾是唐代文学最鼎盛的阶段,之后它的繁盛也随着时局的动荡而衰落。文学作品中的理想色彩逐渐淡化,浪漫基调消退,兴起了现实主义的诗作。社会动荡,人们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也随着颠沛流离。繁华不再,举国上下全是战火在燃烧。许多像杜甫一样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们由始至终见证着这场灾难。于是出现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现实主义诗歌,这类作品浓郁着满满的伤感基调,读起来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感情真挚浓烈,潸然泪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伟大的诗人杜甫将国破家亡的感慨抒发得淋漓精致,是此一时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代表者。有才得的知识分子也积极行动起来,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文学摒弃了琦迷浮艳的风格,通俗易懂,出现大量的政论散文,思想较活跃。随着安史之乱落下帷幕,政治走向平稳。但是似乎并没有出现知识分子所期盼的那样恢复到盛唐那样的局面,在他们历经努力之后,才意识到盛唐气象已经回天乏术。对于时局的无可奈何使他们心态趋于平和,感情趋于细腻,重现了唐代文学最后的辉煌。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其思想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极辉煌的朝代。政治开明、思想活跃、经济繁荣、宗教思想、中外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极其适宜文学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激起文学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丰富了文学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面貌。以及经历“安史之乱”这样惨痛的的一场大灾难,在文人面前展开杀戮,使他们的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这样政治上的大起大落,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这样特殊的背景为唐朝所独有。多元的社会文化的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充足的题材,也丰富了文学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