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的现状与突破
现代传媒发展史上,广播电台的出现曾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拓展了信息传播范围,其凭借着无线电波极强的穿透力和便捷的接收方式,迅速成为时代的宠儿。自1923年1月23日中国境内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以来,迄今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广播媒体在新闻传播、舆论导向、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极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广播媒体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印刷传播,再到音频、视频的电子传播,人类传播的形式不断更新、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每一次传播环境的变革归根结底都是由技术革新推动的。广播电台通过电波传播信息,传播速度每秒30万公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传播速度居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之首。然而随着技术的迭代,广播电台逐渐丧失了传播速度的优势。传统的广播电台只能传播声音,互联网的普及颠覆了受众传统收听、收视习惯,人们更加青睐多元化的内容,渴望全方位打开感官接收信息。广播节目转瞬即逝、只能顺序收听以及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的劣势表现地越发明显,受众群体日渐减少,媒体影响力逐渐下降。
(二)播出局限
广播电台为保证正确导向及节目质量,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要求。一般的新闻报道需要经过处理加工,繁杂的环节延长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导致信息滞后,不能及时满足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此外,为保证播出安全,广播电台往往设置了播出延迟,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信息的传播时间。再有,广播节目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时长,既定的顺序播出模式造成受众自主选择空间小。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渗透,人们越来越习惯碎片化接收方式,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时性与丰富性。如今,通过传统的收音机接收信息的受众越来越少,守在收音机前收听节目的时代一去不返。
(三)创作局限
广播媒体自身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对于从业者的专业度、严谨性有很高的要求,制定了诸如限制错误率等相关制度。严要求的同时也会对能动性有所影响,为保证节目的精准度、完善度,主持人的播出稿件需要提前进行编辑、整理及审核,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需依照稿件推进节目进度。尽管主持人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但也只是在原有稿件基础上进行发挥,节目内容的灵活性相对较差,主持风格显得较为生硬、死板。当下,人们对传统节目主持形式的喜爱度越来越低,转而欣赏灵活的、富有个性的网络新形态。曾经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播出状态已不再能够满足当今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如今的人们喜欢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伴,刷抖音快手、看微信微博等热门APP成为日常。网络媒体以其较低的准入门槛、交互性的传播方式、迅速发酵的病毒式传播效果,逐渐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并加入其中。
(一)传播速度快
网络传播受限制少,传播方式方便快捷,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互联网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做“主播”,只要拥有一台手机,每个人都是一位信息传播者。由于网络对内容的精致度要求相对较低、制作流程相对简单,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即时传播。现在,很多传统媒体的信息已经来源于网络,传统媒体媒体成为网络信息的二度加工者。
(二)即时互动强
网络媒体的即时性能够最大程度地为受众增加真实感,缩小距离感,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互动。网络传播针对小屏,在心理距离上,小屏原本相较大屏就具有优势,也使得受众互动意愿增强。同时,网络中限制相对较少,互动开放性较大,话题延展度较稿,有利于信息的扩展、深入,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网络媒体这种高效即时交互共享的特性,能够不断提升受众参与互动的热情,增加”粘合性“。
(三)表达个性化
在没有条条框限制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表达,传播内容更为丰富、风格更为鲜明。互联网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表达欲望,使个人特色得到“全方位”的释放,适宜的平台环境为个性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互联网媒体门槛较低和传播爆发力极强的特性,一些并非专业媒体从业者的普通人通过网络传播迅速走红,获得巨大的关注度甚至资金红利,为稳定传播影响力,他们往往不断强化个人特色,形成多种多样的个性风格。
三、广播与网络的互联空间
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曾说:“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强调了先进技术是拓宽传播领域的基础。网络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得以全国范围内的普及,若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广播媒体便可借网络之势重新起航。
(一)形式拓展
在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到人民生活的背景下,广播必须完善从内容制作、分发传播到整合运营的一系列全媒体协调机制,加速全媒体融合发展,整合广播、网络、微信、微博、客户端及合作媒体传播渠道,形成全方位、立体传播的格局。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利用新技术推进全媒体融合,进一步强化传播优势、拓宽传播领域。广播工作内容不再是以声音为传播形态的节目创作,还可以有更多的视频制作。广播主持人不仅能够坐在直播间“念稿子”,还可以同电视及网络媒体一样,走出直播间进行更丰富的创作。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向受众提供及时、有针对性、实实在在的信息与服务。正所谓“内容为王”,传播形式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才能更好地将信息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二)实时交互
在传统的广播节目中,听众主要是被动接收,受众与主持人的互动交流空间比较少。通过网络,广播主持人与受众的沟通空间增加,最大限度地实现即时共享、互动交流。广播电台作为传统媒体在网络传播中,必然有着不同于普通个人的要求。不同于某些网络媒体为“博关注”而与观看者互动过程可能会丧失“底线”,广播背后则有着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形成的公信力。近些年,每当网络上出现引发巨大争议的事件后,人们会急于获知相对具有权威性的媒体的报道,关注传统媒体人作何点评,因为他们往往代表着全面、理性、客观,他们的声音往往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因此,通过网络,广播媒体和受众能够架起一座即时互动沟通的桥梁,可以点对点的进行交流,在必要时刻及时有效地为受众提供准确信息、进行正确引导,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接收受众所提供的信息。
(三)品牌打造
互联网的横向空间是无限的,广播能够跳出传统播出模式限制,在播出电台节目的同时于网络平台另辟蹊径,传播空间得以迅速扩大并无限制拓展,实现一个调频、多路传播。广播自身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其背后是一支具有多年操作经验和业务素养的专业团队。在网络环境中,广播既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供优质内容,又能借助网络平台,使信息传播更为高效便捷。广播通过与网络的融合,为自身增值加分的同时,也对网络的信誉及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长期以往,广播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树立权威发布形象,增强与受众的“粘合性”,形成良性循环,更有效地发挥展示宣传、沟通交流、直观服务、深度追踪等传播优势,全面体现并提升品牌价值。
四、结语
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