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简
《诺桑觉寺》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一部小说和奥斯丁其他的小说是不同的,在《诺桑觉寺》当中,凯瑟琳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女子,而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女子,在人生经历过程当中逐渐成长起来。因此,《诺桑觉寺》是一部探究女性成长的小说。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当中,社会阶层往往决定了当时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凯瑟琳作为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子,也曾经受到了别人的中伤等,不过凯瑟琳的成长和觉醒也是整部小说的中心,通过探究女性的成长,对女性主义的归属以及演化进行全面思考。《诺桑觉寺》当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形象具有特殊性以及普遍性,凯瑟琳的少不更事也是非常多女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必经过程,因此,奥斯丁在《诺桑觉寺》的思考也具有典型性。
一、《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女性成长与人生导师的联系
《诺桑觉寺》这一部小说主要是围绕着凯瑟琳这个女子,在亨利这个男子的帮助下逐渐成长,从而摆脱了少不更事的幼稚念头,最终和亨利先生结为夫妻。在《诺桑觉寺》这一部小说当中,凯瑟琳不仅仅是有亨利这样的一个人生导师,而是有数个不同的人生导师,分别是伊莎贝拉、巴思城以及亨利等人。凯瑟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走向社会的过程,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实际上从凯瑟琳的搬家迁移到巴思这一座城市开始。凯瑟琳在巴思城这样的一座繁华并且时尚的都市当中,实际上是现代化的消费城市,小说女主人公凯瑟琳也是在这个城市里面开始进行社会交际活动。一开始的凯瑟琳是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和大阪的,每一天几乎都非常忙碌,但是这些忙碌背后实际上是凯瑟琳在虚耗自己的青春和人生,比如去游览一些巴思城内有趣的地方,或者是逛一下商店等等。
一个来自乡村的小姑娘凯瑟琳,在城市的交际场合当中逐渐学会了如何成为淑女,也更明白整个社会的时尚和潮流。在小说《诺桑觉寺》的前半部分,凯瑟琳的这种社会交际成为了她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但是在社会交际的过程当中,凯瑟琳也受到了社会上各种因素对于她的启迪和影响。
伊莎贝拉也是凯瑟琳在巴思这座繁华城市认识的一个女子,可以说伊莎贝拉给凯瑟琳带来的社会成长教育,是不同于巴思这座城市所带来的交易。在一般的观点上看,伊莎贝拉实际上是凯瑟琳的一个损友,伊莎贝拉总是和凯瑟琳去阅读一些哥特式的小说。一个虚假的朋友,并不是凯瑟琳成长的阻碍,而是凯瑟琳逐渐社会化的一个过程,社会腐蚀对于凯瑟琳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训诫。
凯瑟琳在伊莎贝拉的引导之下,她逐渐对这些嬉戏、调情、衣着等方面有着非常多的兴趣。伊莎贝拉虽然很喜欢读书,但是伊莎贝拉总是非常肤浅地进行阅读,而且每一天总是喜欢胡乱地炫耀,她根本不知道这些书籍背后的内涵。正如小说当中凯瑟琳想要和伊莎贝拉讨论《尤多尔弗》这一部小说的精彩之处,伊莎贝拉总是会把探讨的话题转变成为对于男人或者衣服的讨论上。
凯瑟琳遇到虚情假意的朋友,但是却真切地读书,等到凯瑟琳通过阅读和社会阅历的增长,她逐渐发现原来伊莎贝拉不过也是一个非常肤浅的女子,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具备学识的女性,伊莎贝拉只是不断照抄照搬别人的观点罢了。因此,凯瑟琳因为虚伪的朋友,认真地阅读了书籍,这些对于她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而凯瑟琳也最后坚决和虚伪的朋友伊莎贝拉告别,并且伊莎贝拉最后也沦为男权主义社会的牺牲品。
第三位对凯瑟琳的人生产生影响的导师,是哥特小说。哥特小说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由于印刷技术在欧洲的发展,从而很多女性的小说都刊印出来,阅读哥特小说让凯瑟琳获得精神寄托的同时,也让凯瑟琳能够得到一些难得的社会经验。凯瑟琳通过阅读让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成长,从而逐渐更加务实,在素养上也得到了提升。
凯瑟琳最为重要的人生导师,也就是凯瑟琳的丈夫亨利。亨利对于凯瑟琳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引导凯瑟琳逐渐成熟起来。凯瑟琳从学习欣赏绘画,逐渐拓展成为对美学的欣赏,发现现实社会当中真切的美,能够让凯瑟琳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放下来,最终完全从梦幻里面清醒过来,有着一颗更为真诚的心。
二、《诺桑觉寺》中凯瑟琳哥特式幻想破灭与成长
《诺桑觉寺》当中凯瑟琳在巴思城遇到的亨利先生,不仅仅最后成为了凯瑟琳的配偶,而且亨利先生对于凯瑟琳打破哥特式的幻想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凯瑟琳一开始仅仅是看到事物的表象,但是却不能够了解到事物的真正的本质。而亨利对于凯瑟琳进行了非常深层次的启迪,特别是理性层面的暗示,对于凯瑟琳的成长是非常有价值的。亨利是凯瑟琳来到巴思这一座城市之后的第一个舞伴,而亨利都是非常的柔声细语的,甚至还要假笑一阵,这样的一些巴思城市社会交往过程里面的常见的虚伪行为,亨利都是用稍微有点夸张的方式进行展现。亨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凯瑟琳,实际上在巴思城市之内,都是有很多的虚伪者,想要让凯瑟琳能够对虚情假意的社会有足够的戒备之心。
在第一次跳舞之后,亨利每一次和凯瑟琳的会面,都是帮助凯瑟琳逐渐去破除哥特式的幻想。在亨利的暗示提醒之下,凯瑟琳一开始并没有明白如何拨开表象与伪装,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凯瑟琳受到哥特式小说的影响,加上自己涉世未深,所以凯瑟琳实际上是非常盲目的,比如在遇到蒂尼上尉和伊莎贝拉之间的感情纠纷上,也总是认为伊莎贝拉是一个纠缠的女子。实际上,当时的凯瑟琳是没有办法明确地分辨爱情的真相,亨利看出凯瑟琳这样的一种哥特式的幻想情况,所以帮助凯瑟琳如何去走出这种哥特式的幻想迷雾之中。亨利帮助凯瑟琳分析各种不同的事情,抽丝剥茧地将这些事情展现出来,也希望凯瑟琳能够不会受到这些表面现象的影响,可以真正走出内心当中的迷惑,可以理性地分析事情的真相。虽然凯瑟琳已经开始意识到伊莎贝拉的朝三暮四是导致蒂尼上尉感情摇摆不定的重要根源,但是当时的凯瑟琳还是过分信任伊莎贝拉,所以没有看清整个事情的真相。
在《诺桑觉寺》这一部小说的上半部分,亨利从第一次和凯瑟琳见面的时候就不断地帮助凯瑟琳如何走出人生的迷惑,但是这种帮助显然还是有限的,加上凯瑟琳当时还是受到了一些哥特小说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伊莎贝拉这个虚伪朋友的盲目信任,从而还没有真正地觉醒。而在《诺桑觉寺》的后半段之中,凯瑟琳在诺桑觉寺的生活里面逐渐走向觉醒。凯瑟琳本来以为诺桑觉寺是非常古典的地方,甚至还被一个古怪的破旧箱子再次引入到哥特式的幻想之中,但是凯瑟琳很快就发现了,这样的一些哥特式的幻想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原来破旧的箱子不过是存放着一条白色的床单,也没有在任何抽屉里面发现哥特小说当中的神秘手稿。幻想虽然一度支配了凯瑟琳,但是凯瑟琳也发现诺桑觉寺没有任何的哥特式的元素,这种过程让凯瑟琳逐渐走向了理性的苏醒。
凯瑟琳最后放弃了哥特式的探险,而且在诺桑觉寺遇到了亨利,亨利也从她的语气当中知道了她之所以出来的真正目的,也明白了凯瑟琳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哥特式幻想,还存在用哥特式的价值观去理解世界。因此,亨利已经没有再采用暗示的方式去告诉凯瑟琳,而是直接跟凯瑟琳进行了直接明白的说教。凯瑟琳开始明白自己各种怀疑以及幻想实际上都是非常可怕的,而且一些结论都是幻想出来的,受到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探险,更不是为了互相的报复和屠杀,而是为了做道德和法律都允许的事情。
至此,凯瑟琳的蒙昧哥特式的幻想已经完全破灭了。凯瑟琳也开始进行严格的反思以及自责,她开始明白自己应该要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投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所以后来当伊莎贝拉又再次写信要求凯瑟琳去帮她劝詹姆斯重归于好,凯瑟琳再也没有迷信伊莎贝拉的花言巧语,以一个真切的凯瑟琳,替代了过去一直生活在哥特式小说幻想里面的凯瑟琳,一个少不更事的女孩子,最终在人生经历和人生导师的启发下,放下了过去的蒙昧,最终成为一个真正面对人生的人。
三、结束语
《诺桑觉寺》这一部小说是奥斯丁的重要作品,在这一部作品当中,奥斯丁抓住了女性在成长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包括其人生感情上的演化等。凯瑟琳这个女子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从哥特式幻想走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女子。女性在面对自己人生演变过程里面,往往没有办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走向。哥特式的幻想,是凯瑟琳在面对自己人生没有办法自主选择的状况下的一种精神寄托,但是这种精神寄托实际上对于凯瑟琳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尤其是她在面对真实的人生当中,往往陷入到非常多的幻想和困境,没有办法真正从幻想当中抽离出来,这样就影响了凯瑟琳的正常生活。不过奥斯丁让凯瑟琳在人生的碰撞和幻想里面逐渐得到解脱,从而让凯瑟琳能够更加清醒地面对自己人生,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幻想实际上是人类共有的一个问题,只是有少部分的人能够远离这种颠倒和变化的幻想,但是凯瑟琳的成长却充分地表明了,如果不控制自身的幻想,那么很有可能让人陷入到困境里面,没有办法逃出来。凯瑟琳的成长也充分地揭示了女性不能够沉浸在幻想当中,要敢于面对人生当中的真实,才不至于被幻想所误导,最终沉浸在盲目的陷阱之中。因此,奥斯丁的这一部《诺桑觉寺》是具备非常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周青.论《诺桑觉寺》中的基督教道德观[J].苏州大学学报.2003(03)
[2]邝江红.评《诺桑觉寺》婚假故事讽刺手法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许绮.从人际关系看人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