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论文 合同 演讲 心得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艺术价值分析-电影论文

  一、彰显死亡与新生的主题

  毫无疑问《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张艺谋式电影。其慢摇镜头的使用,大量色彩的铺陈,处处都突出了作品的特色。教堂顶端的彩色玻璃、妓女们香艳的装束、被摔碎镜子的流光……在色彩方面张艺谋仍旧是一如既往的无比自信,光影世界里的这一切不输于《十面埋伏》的舞动。在这里,先不谈张艺谋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处理。仅就其作品本身而言,张艺谋力图通过《金陵十三钗》讲述救赎主题,这也是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之所在。女学生一直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保护对象,包括李教官带领的教导队、身为殡葬师的假神父、教堂伙计以及那群被女学生看不起的妓女。就表面而言,女学生是所有人的救赎对象,然而进行深入探究不难发现,所有人通过拯救女学生性命完成的是自我救赎。

  (一)殡葬师的精神救赎

  殡葬师米勒是影片中的中心人物,所有的救赎都是以他的存在为前提的。然而,他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的。从他初入教堂的种种行为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个放荡不羁、落魄无奈的美国人。面对战争,他无力做出任何反抗,连顺从也显得手足无措。影片最初,面对日本士兵的追杀,他只能一味逃跑。眼看无法逃避的时候,他拿出那张满是英文的布,紧张地解释自己是美国人不是士兵。即便是这样,他仍旧难以逃脱被杀的命运。这也是米勒最初的形象,等待救赎。他的幸运帮他逃过一劫,和两个学生一起来到教堂。在教堂里,玉墨希望利用米勒美国人这一身份帮助大家。很明显,米勒一开始是不答应的。然而在面对随后出现的日军时,米勒意外发现他身上的牧师袍有可以助他保命的功能。随着一个女学生在他面前惨死,他开始试图拯救女学生。

  当米勒的心理转变之后,他逐渐以一个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利用女学生父亲带来的工具修好卡车,与玉墨谈心解开心结,用别扭的笑颜安慰学生……从这一切行为来看,米勒是所有人的救世主,然而探究米勒真正的内心,可以发现他拯救的其实是他自己。在战争背景下,米勒只是一个麻木的逃亡者。即便是“从小接触天主教,但也只是在喝醉时才会说祷告词”,更别说他对真正的神父根本不存在哪怕一点点的敬意。不仅仅是在西方生活的落魄遭遇造就了米勒,还有战争的洗礼,使他不得不麻木。面对只能依靠他的女孩以及女人,他的人性意识开始觉醒。在拯救学生生命的过程中,其实也是米勒的一个自我拯救。他为妓女们化装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他精神上对天主教的皈依。米勒最终带领女学生胜利大逃亡,可以说是这场皈依的完成。殡葬师真正成为神父,完成自我的精神救赎。

  (二)妓女们的自救

  秦淮妓女代替女学生走向不可避免的结局,无疑是本片最大的卖点和催泪点。秦淮妓女们为了改变“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世俗看法,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大事,因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在前期宣传中,电影的相关主创人员无一不为妓女们的行为打下“舍生取义”“爱国主义”等烙印。《金陵十三钗》出品人张伟平在接受《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